正文

一、修行——用禪化解心中的煩惱(9)

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2 作者:吳正清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會昌年間,湖南芍藥山有一位惟儼禪師,年十七隨廣東省西山慧照剃度出家。二十九歲于湖南衡岳寺受戒,博通經(jīng)論,嚴持戒律。后來又在石頭希遷座下大悟,密證心法,得其衣缽。

山東道節(jié)度使李翱仰慕其名,數(shù)次派人請他出山,愿供養(yǎng)他余年。但是惟儼禪師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紅塵之事與其毫無瓜葛,便屢次拒絕,不肯進城。李翱無奈之下,親自登門造訪,巧遇禪師正手執(zhí)經(jīng)卷悉心閱讀,知道有人進來依然如故,李翱身邊的侍從輕輕地在一側(cè)捅捅他,他仍然沒有絲毫起迎的意思。

被晾在一邊的李翱不由得忿然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拂袖欲去。

禪師冷漠地對他說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xiàn)實。故事正解:惟嚴禪師想表達自己“不為權(quán)貴功名所動惑”之心之行之修為,太守不能體其道意,故言“見面不如聞名”,然事實正是其“貴耳賤目”,惟儼禪師才不得不開始言傳身教。)

這一句話使得李翱為之所動,遂轉(zhuǎn)身禮拜,并問道:“何為道?”

惟儼禪師伸出手指,向上指指,又向下指指,然后問:“懂么?”(正解:上有天下有地,法天象地而得頂天立地也。然依之而衍,天尊地卑、高低貴賤、四時陰陽……盡備矣,是明于至禮也。)

李翱說道:“不懂?!?/p>

惟儼禪師倒也給了他一個解釋,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正解:太守不知天地之禮,不知禮則不見大道。惟儼以青云自喻,以瓶中水喻太守;云在青山得自在,瓶中水不自由;兩者不相干,太守來青山之所,應(yīng)當依佛門清規(guī)而行,需應(yīng)機化宜,才乃大道之行!)

李翱頗有一些禪心,立時頓悟: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中,物性無別,萬法歸一。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當中。在天上,就做瀟灑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靜的水。認清了本心,則云之瀟灑,水之恬靜,也能相通。把握住“現(xiàn)量”,就能夠得到自在。

他按捺不住得道的喜悅之情,當即提筆寫了一首詩:“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話,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下山后隨即卸甲歸田,從此放下身外事,游歷于青山綠水間。

佛法小竹:在第一個故事中,我們聽到了四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別人,把自己當自己。沒有悟道前,李翱做不到這些,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還會因別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而怒火中燒,迷了心性。雖然在惟儼禪師那里受了一些冷遇,但也是他的驚擾在前。幸好,最終李翱自己也不是空手而回,明白了幾分“道”理。“道”是看不見的,因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心正成佛,道由心生

有一次,智明禪師召集各品階的僧眾,給他們上大課,宣講正宗佛法?,F(xiàn)場有一位眉清目秀、很有靈氣的小和尚,才九歲。

在法會結(jié)束的時候,他問禪師:“師父,什么是禪心?”

禪師問:“你現(xiàn)在是什么心???”

小和尚說:“我現(xiàn)在無心?!?/p>

禪師說:“既然你沒有心,難道佛就有心嗎?”

小和尚急急求道:“請師傅教我解脫束縛之法?!?/p>

禪師問:“誰束縛著你呢?”

小和尚說:“沒有誰來束縛我?!?/p>

禪師說:“既然沒有人來束縛你,這便是解脫。”

小和尚立即大悟。

佛法小竹:這是一段頗有禪機的話,只有有一定修為的人才能參透其中的千千轉(zhuǎn)轉(zhuǎn)。實際上,佛并不是無心的,佛有慈悲心、因果心、忍讓心、質(zhì)樸心、超脫心……而人也是有心的,尤其是修行的人。佛由心成,道由心學(xué),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做天堂,也能做地獄。如果沒有心,小和尚又怎么能參悟?

不過在最后的點睛之筆,我們也都弄明白了:能束縛我們的,只有自己;而能解脫我們的,也只有我們自己。束縛與解脫的工具,皆源自一顆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