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實在是個有頭腦的人,起事前夕,他考慮得最多的是名分。
縱觀歷史,一般百姓起義,都要學老祖宗陳勝吳廣,找個大石頭站在上面,對著下面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扯脖子吼一聲“造反啦!”隨后便是人聲鼎沸群情洶涌,開始造反。
李淵可不這么干,他是唐國公、國戚,怎能擺明了造反呢?
可能有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決定起義了,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起兵呢?
因為這里面有個合法性的問題。
以具有正統(tǒng)思想的封建知識分子眼光看來,農民起義是個合理但不合法的產物。
老百姓被逼急了,窮瘋了,他起來反抗,這叫合理,但是他推翻了正統(tǒng)王朝,這不合法,這叫作亂臣賊子,雖然起義的原因情有可原,但做法上是不合法的,是被封建知識分子階層所鄙視的,所以,歷代農民起義,都被稱為“賊”,如黃巾大起義過去一千二百多年后,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把黃巾軍稱為黃巾賊,因為它是非正統(tǒng)的,代表正統(tǒng)的封建文人不承認它的合法性。
如果農民起義想有個正統(tǒng)的名分,既想合理又想合法,只有一個辦法——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比如劉邦,勝利了,史書任由你寫,你說誰是賊,誰就是賊,你說自己是仙,那你就是仙,誰讓你贏了呢。
但此時李淵還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勝利,那么如果他冒然稱帝,建立政權,那也只是起義軍的一支而已,沒什么特色,非但會受到正統(tǒng)的知識分子階層的排斥,還會招來其他政權的圍攻。所以,為了使自己的舉動有合理、合法性,以便于將來名正言順的奪取天下,吸引知識分子來投靠,李淵打算分這幾步走:
1、找個借口,以為大隋平叛的名義舉兵;
2、入長安,在隋王室另立傀儡皇帝;
3、逼傀儡皇帝禪讓皇位。
這樣,皇位就堂而皇之的成了李淵的囊中物。
這幾步計劃非常精明,請記住,其始作俑者,劉文靜。
正巧,劉武周義軍攻打汾陽宮,李淵借著平叛的名義起兵了。
晉陽副留守王威、將軍高君雅看出來不對頭,還沒等動手,就被李淵以私通突厥的名義咔嚓了。
大業(yè)十三年七月,李淵以三子李元吉留守太原,攜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發(fā)兵三萬,直奔長安,一路上正如劉文靜所說,關中豪杰紛紛投靠,隊伍迅速壯大,殺敗隋將宋老生、擊退隋將屈突通,等到了長安,隊伍已有二十萬之眾。
楊廣去了江都,長安城內還剩下他的孫子——代王楊侑,所謂代王,就是皇帝不在時,他說了算??蛇@位楊侑時年只有十四歲,聞聽李淵二十萬人馬兵臨城下,嚇得就差拉在褲子里了,哪里有什么主意?
但長安城內真正說了算的可不是這位小弟,他們分別是留守刑部尚書衛(wèi)文升、右翊衛(wèi)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這三位仁兄聽說李淵千里迢迢的率領二十萬大軍,特地趕到長安來“匡復隋室”,那真是打死他們也不信。這就好比你家半夜突然來了一伙陌生人,拿著家伙大呼小叫,還說來保護你家的安全,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