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臺即靈山,佛自在心間(8)

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3 作者:吳正清


∷禪心小筑∷

如果緊握愚癡不放,我們的生命必將是死寂的,我們的生活勢必失去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頭活水。若如此,又何談灑脫呢?豈不知,放下之處,有更寬闊的落腳地;放下之時,才能有更多的豐收果。人生要進步,要快樂,要成功,就需要放下愚昧迂腐的知見,摒棄根深蒂固的窠臼。

心靜自然涼心靜,指的是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待人接物,或者幽居獨處,都能有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tài)。我們常聽到“心靜自然涼”這句話,其本義正是說心里平靜,內心自然涼快。后用被引申為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時,要放平心態(tài),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所面臨的問題。

綜觀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更多的是馬不停蹄的忙碌,是不安的躁動。殊不知,真正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超脫于忙碌與躁動之外的,它的名字叫“心靜自然涼”。  

∷藏經閣∷

一位婆羅門教徒特意前去拜訪佛陀,在非常恭敬地頂禮膜拜之后,他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尊敬的佛陀,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是我很尊敬、仰慕您,雖然學習了十幾年知識,但依然有個心結,我覺得人生仍陷于矛盾之中。我心中的問題能否請佛陀指點迷津呢?

佛陀慈祥地說:“你有什么疑惑盡管提出來。眾生平等,真理是共通的,你的好學,使我感到非常高興。”

接著,佛陀沒有正面回答教徒的問題,而是指著一盆水說道:“你看這盆水,如果你把色料放進去,紅的、綠的、藍的,染色之后,你能否從水中映照出自己的臉?”

婆羅門徒說:“不可能,水既然染色了,還怎么能讓我看到自己的臉?”

佛陀又說:“這盆水若放在火爐上加熱,沸騰的時候,如果你探頭看看,是否能照出你的臉?”

婆羅門徒說:“那更不可能了呀!沸騰時水在滾動,而且水氣一直往上冒,怎能看見自己的臉呢?”

佛陀接著說:“再比如池中的水,雖然靜止,但里面如果有許多青苔浮物,你再探頭看,能否照出自己的臉?”

婆羅門教徒說:“這也不可能呀!雖然池水靜止,但是雜物太多,連水面都看不清楚了,怎能照出臉的輪廓?”

佛陀至此才說:“對!道理是一樣的,清凈靜止的水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將人的臉形、五官七孔都能照得清清楚楚,旁邊的景物也會映入水中,因為它很靜、很清澈!人的心也是如此,當心中無欲、無煩惱時,清凈自性就會現前;所以,你所見所分析的都很正確,因此‘從心出口’所講的都有道理,而覺得自己辯才無礙;但當心中有欲念煩惱得失時,就像在水中加了色料,既有染欲妄念等煩惱無明,當然看不到本來面目啊!又或者心中看似靜止,但是煩惱的根本仍然存在,就像池中還有浮萍遮蓋,當然也是看不清外境??!”

“一點點的煩惱,就像無明火一樣,當‘色’燃燒起來時,‘水’沸騰冒煙,怎能看清自己本來的面目呢?”

至此,婆羅門教徒終于明白,要想內心明朗,最重要的是心念靜止清凈;而欲念像混濁的色彩,煩惱就像火一般,所以,應該洗滌無明、遠離煩惱欲念,才能使清凈的智慧展現出來。

∷浮世相∷ 晚唐詩人杜荀鶴有一首《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題詩》,詩中寫道:“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敞房廊。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睒銓嵉恼Z句,禪意盎然,讀起來恰如在炎炎烈日下,靜飲一杯涼茶,頓覺心靜神安。七月流火,三伏之內,披一件破僧衣,關門靜坐參禪入定是何等的超脫?又何等的境界?外面喧囂的世界,似火的驕陽,人世的紛雜都被關之門外。主觀上有一顆禪心,滅卻心頭的種種雜念,就會心靜如水。那么,客觀的季節(jié)冷熱又何妨呢?

我們生活在世俗里,盡管浮華的世俗紛繁復雜,難得安寧,但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心靜,就能擁有一片湛藍的天空,一方悠閑的心靈凈土。同時,我們需要告訴自己,人生不是得到而是學到!當我們學會了真誠,我們用真誠的微笑面對別人,我們用真誠的淚水感動別人,我們用澄明的心思對待一切,我們用磊落的言行付諸生命。如此,我們便不會內疚,不會心傷,不會抱憾。當我們學會了堅強,我們就不會懼怕困難,不怕殘缺和丑陋,不怕惡言和冷眼。如此,我們便能坦然處世,讓我們生命充滿溫暖的陽光。當我們學會了放棄,學會了松手,學會了知難而退,在恰當的時機悄然轉身。如此,我們的人生便少了很多負累,多了幾分瀟灑。

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總是多端變化,讓我們的心情不能如水一樣長久的平靜,于是便演繹出了一個又一個別樣的人生??墒?,不論人生如何演繹,只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做到“心靜自然涼”,那么我們就會有別樣的收獲與感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