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生活者,有自己的房產(chǎn)也好,入居銀發(fā)村也罷,
最重要的就是要住得安心、習慣。
不管是親近大自然,享受野外鄉(xiāng)村景致,
或是入住醫(yī)療資源豐富的都會型公寓住宅,
只要能覓得一處滿足身心靈的自在之所,
一個人住也能安度晚年。
女人“有殼”才安心
不用再為家人和工作而煩惱,只為了自己好好享受人生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處屬于自己的住所”。
我一直覺得有件事很不可思議。
不管是住院病患,還是住進照護設施的銀發(fā)族,總會表示“想回到自己的家”。之所以將病患和健康的老年人全集中于一處,其實并不是為了當事人著想,而是為了方便看顧與照護。若是醫(yī)療機構,因為是以治療為目的,病人還可以忍受一段時日,期待身體康復后回家。然而,對許多銀發(fā)族而言,一旦住進照護機構,便再也沒有離開的機會。
這讓我想起曾擔任特別照護老人之家警衛(wèi)的小笠原和彥先生在日本雜志《世界》所連載的著作《沒有出口的家》①,因為內(nèi)容描寫十分翔實而備受關注。我覺得這書名取得極為貼切,但同時也對老人家一旦入住照護機構便無法離開的現(xiàn)狀唏噓不已。
為何“想回家”的老人如此簡單又殷切的期盼無法實現(xiàn)呢?不管家里再怎么臟亂、再怎么不方便,比起醫(yī)院或照護機構,任何人都會覺得住在自己的家里最舒服。若需要照護,申請二十四小時的居家照護服務即可,沒必要特地請個用人或看護緊跟在身邊。其實,多數(shù)年長者只需要白天三次、晚上一次的居家巡回照護就行了。
那為何還是有許多年長者有家歸不得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家里還有其他家人,不希望年長者返家居住。當初決定送他們?nèi)胱≌兆o設施的是家人,不希望他們返家同住的也是家人。
話雖如此,也不能一味責備家人的做法,因為一旦同住就得負起照顧之責,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含淚做此選擇。
年長者“有家歸不得”
既然如此,是不是該考慮一個人生活?
如果,“想回家”的“家”是指“獨自生活的家”,也許就能解決年長者想返家居住的問題。若地區(qū)居家照護支持制度夠完善,就算是需要照護的人也能一個人生活。
年長者“想回家”的愿望,應該是“想回到一處專屬自己的地方”吧?我從過去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日語的“家”字,很容易被誤解,正因為“想回家”的希望,被誤解成“想和家人同住”,所以事情才會變得復雜。
有些獨自生活的人就算住進照護設施,也會“想回家”。這時的“家”純粹是指建筑物,而不是人際關系所構筑的“家”。如果家里沒有其他家人同住,當然就能大大方方地返家居??;若是與家人同住,被迫搬離的往往是高齡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