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必須與時俱進(jìn)(3)

張其成講讀《周易》人生智慧 作者:張其成


范蠡老家在楚國宛地,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陽一帶。他比孔子小十五歲,孔子周游列國屢屢碰壁的時候,年輕的范蠡也在經(jīng)受著另一種煎熬。當(dāng)時楚國國勢不振,經(jīng)常受到吳國的欺負(fù),而能和吳國抗衡的只有一個越國,為了救楚國于危難之中,范蠡的目光牢牢盯住了越國。越國和吳國同處長江中下游,是一對老冤家,原本雙方旗鼓相當(dāng),動起手來互有殺傷,后來伍子胥流亡到吳國,還推薦了軍事天才孫武,一下子就把越國比了下去。越王很不甘心,于是讓大夫文種四處尋訪賢人。文種堪稱范蠡的伯樂。因?yàn)樗鲞^范蠡的父母官(宛令),對范蠡的大名早有耳聞,于是直接找到范蠡說明來意,雙方一拍即合。范蠡入越,從此開始了他在政治舞臺上的黃金時代。

吳越爭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此處不再細(xì)講,只說吳王夫差自殺以后,越國完勝,范蠡功莫大焉。他的好朋友、好同事文種認(rèn)為天下大定,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榮華富貴了。范蠡卻不這么認(rèn)為,他看得更長遠(yuǎn),說越王勾踐的長相不行,“鷹鼻鷙目”,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F(xiàn)在吳國已亡,咱們沒有了用處,再待在他手底下恐非長久之計,要想保全性命還是逃走為好。文種也不是等閑之輩,但在政治上顯然還很不成熟,他最終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選擇了留在越國。這一留就把性命也留下了,文種的結(jié)局是“伏劍而死”,被勾踐逼得拿劍抹了脖子。

范蠡的出逃被后人,尤其是文人墨客賦予了濃厚的傳奇色彩,他們大多認(rèn)為范蠡是帶著西施一起走的,兩人原本就有感情,從此泛舟五湖,逍遙自在。但那只是傳說,范蠡淡出政壇之后,輾轉(zhuǎn)去了陶地(今山東定陶一帶),在那里做起了生意。做生意的范蠡一點(diǎn)也不比他在政壇上的表現(xiàn)遜色,三次積聚至千金資產(chǎn),三次散盡從頭再來,后人都尊稱他為陶朱公,不少生意人還供奉他為財神。范蠡無疑是一個奇才,他靠自己的才華幫助越國戰(zhàn)勝了強(qiáng)吳,然后審時度勢,放棄高官,保全性命,轉(zhuǎn)而開拓了第二個事業(yè)領(lǐng)域,照樣玩得風(fēng)生水起。他是以自己的實(shí)際行動詮釋《周易》中“與時俱進(jìn)”的精神。

跟他相比,在字面上寫下“與時偕行”的孔夫子就有些迂腐和不識進(jìn)退了。只會喪家之犬般東奔西走,哪有半分范蠡飄然出塵的灑脫?所以我們最后說:光說不練,不是好漢。不要只把“與時俱進(jìn)”掛在嘴巴上,埋頭實(shí)踐才是硬道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