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在《奧秘之書》提到“透過改變,耗盡改變;去經驗改變,成為那個改變,不要跟它抗爭,跟著它走;借著離開每一樣改變的東西,你將會進入你自己,進入那個不變的中心?!?/p>
于是我短期出差的心境,就有了重大的調整,原本密集勞頓的飛行與移居,就轉變成了短期度假的心情:享受不同地方美食、不同房間大床、不同浴缸中的放松愉悅,享受驛馬星動。此外,我開始調整行李的規(guī)格與重量,四次短期旅行中,從原本的25公斤逐次縮減到8公斤,將來目標是3公斤,因為在高速變動中,包袱越輕越少,行動力與可變性就越大。我喜歡《攻頂》書中的一段描述:“我現(xiàn)在住在一幢9000平方英尺的屋子里,里頭擺滿很多東西,可是當你登山時,你的生活所需卻被壓縮成一只重量僅50磅的背包,如果你能把生活精簡到這么基本的程度,其實也不算重了。”
旅行與登山,讓我們在打包行李時,有機會審視哪些東西是生存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每次在打包行李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重復擁有的東西過多,光行李箱就有8個,大衣10多件,長靴就近10雙,但經常會用到的其實就那么幾樣,其他的都只是白占空間而已。在過去有3年的時間,每年會到印度的禪修中心閉關,每人只分配到一張單人床,一個小鐵柜(大約是火車站寄物柜般的大小),一張約筆記型電腦大小的木桌,洗澡則在只容轉身的隔間里,得用智慧在狹小的空間中擺放洗漱沐浴用品、臟的衣服、干凈的衣服與毛巾……就在這樣沒電腦、沒電視、沒電話的空間中活21天,我稱之為“沒頭沒腦沒身份”的解放時光。結束閉關后,對照之下才發(fā)現(xiàn):自己家里放了一大堆不那么必要的東西,讓空間變得繁復而擁擠不堪,于是了悟生活越簡單,束縛你的物件越少,心就越空曠無憂,就像在平衡木上跳躍的舞者,如果包袱過重,就無法輕盈快速地掌握變奏;想要攻頂,包袱越輕越能保有體力登高;太空梭也是必須分段舍棄燃料艙才能遠行;就像“飛魚” 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以低阻力的鯊魚裝,來突破人類在水中的游速極限──在驚濤駭浪的海面上,可隨波起舞的小船,比變動性低的巨船來得更易生存,如果有機會嘗試海上沖浪或水上摩托車,就能體驗從“接受變動”到“享受變動”的過程。
《解讀地球生命密碼》提到:“沒有一塊大陸不被所發(fā)生的一切所觸及,沒有一個人不被移動,你們之中只有少數(shù)人不必遷移,因為基本上你們都會在某個點上重新自我定位……你們第一次搬家,雇用了一輛卡車,塞滿所有的家當,盡其所能地留下所有東西,然后才上路。第二次,你們可能有時間打包一輛自用車的東西才上路。再來,你們可能只會帶著所有肩上背負得起的東西,徒步離開。最后一次搬家時,你們可能只會帶走手上所拿的東西”。
近期,我身邊不少朋友或因為工作、或因為伴侶關系發(fā)生變化需要搬家。搬家時,無論是越換越大還是越換越小,我們都會在打包時重新審視身邊的物品,反思自己為何對這些東西起欲望,然后跟自己生命發(fā)生了怎樣的連結,之后的生活還需要這些東西嗎?如果不需要可以轉送給需要的人,每一次搬家,讓自己盡量轉送出一些不再需要的東西,以后不再購買類似的東西或者可以買從舊物回收改裝的家具,讓生活越簡單越好──想要走得遠、登得高,包袱越輕越好,就像《寶瓶同謀》說的“你需要的越少,你就越自由”。我們也可以從旅行開始練習,如果最近旅行你可以試著只帶15樣東西看能不能撐過5天,下次只帶10樣過10天,再下次只帶5樣過15天,這個練習的極致是:什么都不帶地去野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