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會試并不簡單,錄取概率大概是二十取一,跟我們現(xiàn)在考重點本科差不多。
有史料記載,明代小品文名家歸有光,為了考個舉人,連考了20年,7次沒考中,直到第八次才考中,不過,此時黑頭發(fā)早已考成了白頭發(fā)了。
跟歸有光相比,曾子城還是比較幸運的,4年后,子城參加了殿試,考中了同進士。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考中后統(tǒng)稱為進士。
雖然,曾子城的科舉之路也有那么一點坎坷,但是跟他老爸比起來,也算得上是一帆風順。
子城虛歲28時,考中了同進士。然而,這遲到的同進士的功名,帶給曾國藩的并沒有多大的驚喜,而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窩囊與遺憾。甚至“即日買車欲歸”(出自《凌霄一士隨筆》第九卷),后經(jīng)眾人極力勸說才留了下來。
曾國藩為什么會對同進士感到如此的羞恥呢?
因為,清代殿試之后,錄取人數(shù)為100~400不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諸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shù)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而同進士,其實就是不同進士的意思,很顯然,同進士就像是一個鼓勵獎一樣,只不過是為了安慰那些奮斗了N年的秀才們罷了,不至于讓他們一時想不開上街游行,破壞國民安居樂業(yè)的大好局面。
不過這樣一個同進士的身份也確實讓人如梗在喉。好比一個人在饑腸轆轆時,卻發(fā)現(xiàn)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中赫然躺著一只夠分量的青頭蒼蠅,著實讓人不知是吃好,還是不吃好。
又像古人,娶了小妾,不叫小妾而叫“如夫人”一樣,它仿佛在告訴那些做了小妾的女子們:小妾就是小妾不是夫人,想要做夫人,萬里長征你才邁出了小半步!
總之,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中的同進士著實讓曾子城惡心了好久好久。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說的是在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天,兩個幕僚無聊時對對聯(lián)玩。一個出上聯(lián)“如夫人”,另一個就對“同進士”;一個又把上聯(lián)加為“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就對“同進士出身”;一個再加“替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再對“賜同進士出身”……正對得高興,突聽屋子里一聲爆響,接著就見總督大人鐵青著臉從里面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莫名其妙,去問老幕僚。老幕僚一聽,忙說:“你們二人趕緊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壺不開提哪壺――你們不知曾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二人一聽,馬上收拾家當逃之夭夭――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權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個“同進士”!
殿試的結果出來之后,狀元、榜眼和探花就可以分別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和儒林院任編修。其余的進士則需要再參加朝考,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其余的則被分發(fā)到各縣任知縣,也就是做縣長。
按清朝的制度,在翰林院當官不僅升官比較容易,而且,由于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都是由翰林院的人擔任,因而與皇帝、皇子以及皇親國戚接近的機會就比較多了。
試想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有誰不愿意留在京城,守在皇上身邊呢?而在當時來說,是留在京城還是被分發(fā)到地方也就是皇上的一句話。
走進翰林院
經(jīng)過22年艱難的科舉考試,最終只考中了個“同進士”,這樣的屈辱讓曾子城久久不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