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1)

民國那些人 作者:徐百柯


他有一個夢想。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后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跡,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p>

那一年,他22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后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跡”了,只不過并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fā)掘,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zhèn)城子崖遺址發(fā)掘,他讓龍山文化呈現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志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yōu)樾攀?,并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fā)掘之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名字???李濟。

我們關于商代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濟給我們劃定的。他領導的安陽發(fā)掘,對20世紀整個下半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高去尋在內的中國考古學界領袖人物,都是在安陽接受的考古學訓練。

已故的考古人類學大家張光直以臺灣中研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的權威身份,曾對自己的導師李濟做過評價:近60年的歲月里,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隨后又作為中國考古學掌門人,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這門學問的發(fā)展中占據支配地位。

如果不將張光直所說的“中國學界”縮小為臺灣學界,那么他的判斷顯然過于樂觀了。李濟在1948年年底隨史語所遷臺,這一選擇很難以優(yōu)劣論,但其所造成的尷尬局面卻是顯而易見的。

1959年,以《考古》雜志為代表的大陸考古學界對李濟發(fā)起了猛烈的“圍剿”。李濟的兒子李光謨甚至還收藏了當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濟。此后,和許多政治上選擇錯誤的著名學者一樣,這個名字逐漸消逝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

不知道李濟對于此種“圍剿”的反應如何,但他曾對1949年后大陸的考古發(fā)掘報告提出過嚴厲的批評,認為其中缺乏實際材料,充滿了政治術語,對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內容居然都號稱“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貫的標準,這些根本都夠不上考古學。”李光謨對記者感嘆道。

據說,直到后來西安半坡遺址的發(fā)掘報告出來以后,李濟對大陸考古學的印象才有所改變,他自己的文章中也開始引用大陸學界的資料。

李濟去世后,留給李光謨一筆遺產,李光謨提出捐贈一部分設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當時社科院考古所本來已經同意了,但經“請示”后,此事卻不了了之。李光謨聽說,有領導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會上講:不能以一個1949年離開大陸的人的名義來設立獎學金。

李光謨說起此事來直搖頭:“那是1981、1982年吧,唉,本來是中國第一個考古學獎學金的……”

兒子眼中,李濟相當固執(zhí),總是直道而行?!八恢拦諒澋模袝r候。”

李濟去世后,人們回憶:“他是一個被上級、同僚、晚輩、學生害怕的人,但他對待真心為學的人則給予最大的幫助。”其實豈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簡直就是可惡。臺灣名人李敖就曾寫過文章,稱李濟為“最后一個迷人的學閥”。李濟因固執(zhí)而獲罪為“學閥”,但饒是刻薄如李敖,也從不否認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