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人》與“美麗的新世界”
文/ 蒙木
《民國那些人》,煞是好看,如此精約的文字,勾勒民國文壇那些漸行漸遠的背影,像回放的一個個電影短片,讓我們一起重溫那屬于文人的輝煌,激發(fā)我們對于知識分子的期待與想象……
這本書是《中青報 冰點周刊》的一個欄目“鉤沉”的結(jié)集。報紙閱讀,不能太長,且先要好讀;記者作文,虛虛實實的消息多一些,記人記事自有其獨到處。欄目主持人徐百柯,這個文化情懷濃郁的北大才子,兢兢業(yè)業(yè)地注意寫活每一個人,特地采訪傳主的后人、學(xué)生,或者忘年的朋友,因此記錄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其中興味深長的逸事頗多,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也不少,這個欄目獲譽“冰點周刊”2006年最佳,是很自然的事。獲獎原因是:
這些文章“吾道一以貫之”,以獨立的判斷和詩一般低徊的筆觸,為我們激活一個個已經(jīng)被遺忘的民國人物,勾勒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寫法上又總是能從今天相關(guān)人物或場景切入那陳年往事。
這個專欄是史與詩、學(xué)與識、才與情、新與舊的融會貫通。它像一壺陳年佳釀,越品越有滋味?!般^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沒完沒了,其實在向讀者訴說一個主題:曾經(jīng)有那樣一個時代,有那樣一批人物。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并不遙遠,但他們所守護和體現(xiàn)的精神、風(fēng)骨,已與時下相去甚遠。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恍如隔世;撫摸歷史,我們不禁浩嘆不已!
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這曲《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情感和我們閱讀《民國那些人》的復(fù)雜滋味很是接近。
蔣廷黻、梅貽琦、劉文典、傅斯年、黃侃、曾昭倫、黃遠生、林白水、王云五、蔡公時、張申府……以及離我們今天非常非常近的吳組緗、鄧廣銘、蔣天樞、林庚等等,這些名字在今天的教科書、傳媒和年輕人的記憶里瀕于湮滅,當(dāng)然我們也許不經(jīng)意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某個胡同的某某故居或工作舊址里與他們相遇,這種相遇是古怪的……走出胡同,什么鳥巢巨蛋和各種奇異炫目的寫字樓,所謂圓形監(jiān)獄風(fēng)格的后現(xiàn)代建筑兀自刺激你的審美觀,人群的喧囂鼎沸和施工的鐵器時代撞擊聲、垃圾清理的吆喝聲、堵車逶迤的喇叭聲,聲聲入耳,瘋了,瘋了,一剎那的相遇變得迷離而淡漠……其實,很少有人能記住那些名字,他們和今天的房價、醫(yī)改、高考、電腦病毒、太湖藍藻、洞庭湖老鼠、黑磚窯、亞洲杯都似乎沒有任何關(guān)系,衣食住行的艱難和靚女美鈔的夢想讓我們整個身心夢魘般地卷入了這個“美麗的新世界”汽車尾氣加劇的溫室效應(yīng),讓太陽格外溫暖,讓冰鎮(zhèn)的可口可樂和中央空調(diào)成為渴望。
當(dāng)然也許不是當(dāng)下,我們還可能和那些名字相遇,那就是偶然在圖書館的灰塵里,在我們病中無聊翻開的某本閑書的角落里,或者在我們失去工作能力行將老去反芻“我這一輩子”的一個夢里……那時,我們也許發(fā)現(xiàn),這個“美麗的新世界”像赫胥黎的名字一樣越來越讓人陌生,而他們和我們卻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所以讀《民國那些人》并不是為了你我今天的工作,不是為了你我購買更好的住房和汽車,甚至不是為了讓你在今天比參加紅樓夢海選選手都多得多的博士博士后與大學(xué)教授面前保持優(yōu)越感,而是為了懷念你年輕時代莫須有的那個理想,為了對著傳媒暢言學(xué)問暢言修養(yǎng)做人時有一點點敬畏??這敬畏會讓我們少犯一點點錯誤??
“世間已無真狂徒!”這是《民國那些人》在今天紅旗招展彩旗飄飄的高度文明底下的嘆息!
“真名士,自風(fēng)流!”這可以理解為《民國那些人》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祝福。
讀一讀吧,即使沒用,也全無害處。我想說,在每天制造二百五十余種圖書的文化市場上,沒有害處的書,似乎并不多。所以,我把《民國那些人》這本書推薦給讀者??“無用之用,斯為大用?!鼻f子的話,不易理解,但等我們完全理解的時候似乎太晚了。讀這一本書會讓我們感到一切還不算太遠,或者說:還不該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