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壞人易,連豬八戒都有這本事;看穿“好人”難,孫悟空有時也都可能花了眼。進一步,罵壞人,易;罵表面上是好人但內(nèi)里是壞人的“好人”,難。尤其在咱們的悠久歷史已經(jīng)把某些壞人從里到外完全打扮成好人,以至于人們從來都是把那些家伙當做好人來看、來想、來崇奉、來感激的情況下,要想識破此類“好人”的真實嘴臉,并且敢于站出來力排定論,痛罵他們,更是難上加難!難能可貴的是,莊子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很決絕。因此,他才會說出這樣違反常理的話:“與其稱譽堯大圣人的仁愛賢明,抨擊夏桀的殘暴昏庸,還不如把他們都忘了?!钡览砗芎唵危哼@二位實屬一丘之貉,本質(zhì)上都不是什么“好鳥兒”。所以都該罵,忘掉還是客氣的呢,想起他們就上火,就想“動粗”!
只要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一罵激起千層浪,由于莊子罵遍了儒家推崇的古今圣賢,所以后世儒家在對莊子的“厲害”深有領(lǐng)教的同時,又展開了頑強持久的反罵。
例如,東晉名士王坦之寫了篇《廢莊論》,提出要把莊子給“廢了”,文中說:
(莊子)仰彌高于不足,寄積想于三篇,恨我懷之未盡,其言詭譎,其義恢誕。
南宋的葉適說:
莊周知圣人最深,而玩圣人最甚。不得志于當世,而放意狂言,其怨憤最切……
王坦之和葉適的英雄所見略同是,莊子之所以憤世嫉俗,鬼話連篇,只是因為當時他混得不好,沒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換句話說,莊子瘋了似的辱罵圣人,其實是在發(fā)牢騷、“泄私憤”;此等淺陋齷齪的小人之心、小人之行,只有受到正人君子鄙夷的份兒,根本不值得一駁。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提出,如果除掉《莊子》書中的“訶斥圣門之訛妄”,即胡言亂語,這樣該書就干凈純正了。到了清代,林云銘說:
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圣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
另一個清代人陸樹芝,則認為莊子“反?!?、“變態(tài)”。舉例來說,“聰明睿知無過帝王圣賢,他偏說出陶鑄帝王、邁越圣賢的道理”,而且莊子還特別喜歡“標出一種高渺議論,將天地、帝王、圣賢、仁義一起按倒”,其言辭“奇特變換、色色絕頂,問諸子百家,誰復能與之爭奇角勝者”?由此,陸樹芝把莊子抬舉為“荒誕之冠”。
“泄私憤”、胡言亂語、不近人情、荒誕透頂,儒家反過來罵莊子的這些話,說到底都是“馬后炮”。其中,“泄私憤”的說法尤其接近于既無風度、又無深度的人身攻擊,這恐怕也是儒家對待異端時,最慣用也最擅長的招兒——攻心為上。莊子已死,不能復生。假如九泉之下莊子有知的話,我想他極有可能對后世儒家的反攻倒算不屑一顧。
再不,已經(jīng)做鬼的莊子興許會“竊喜”:我就是要讓你們這幫家伙不爽!你們對我越是天天罵、月月罵、年年罵,就越能說明你們心里不爽!你們越不爽,越能說明我罵中你們的要害了;至于我本人爽不爽,你們就不用操心惦記了,只要我罵對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