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賠款,刺烙在一個民族臉頰上的印記(1900—1910)
人類的歷史往往于不經(jīng)意間在時間的臺歷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1900年,對于慈禧和她所統(tǒng)治的清政府來說,既是痛苦的一年,又是備受凌辱的一年。因為那一年,西方列強勾結(jié)在一起,對大清國發(fā)動了一場慘絕人寰的侵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
當時的大清王朝,內(nèi)外交困,面臨的形勢異常嚴峻:一方面是西方列強不斷瓜分中國,另一方面是中國內(nèi)亂不斷;戊戌維新變法作為一次圖強振興的變革僅僅維持了103天就被慈禧的保守勢力瓦解??涤袨椤⒘簡⒊染S新人士不是逃跑,就是被殺。光緒皇帝有名無實,被幽禁在中南海的孤島——瀛臺。與此同時,被西方列強和“假洋鬼子”視為“恐怖分子”的中國百姓,在山東、河南等地秘密結(jié)社,組成義和團,以驅(qū)除“洋教”為名,不斷焚燒教堂,殺外國傳教士和中國教民。
那年6月10日,在歷史學家看來,是“庚子事變”標志性的一天。這一天,道光皇皇五子奕誴的兒子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載漪一直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大阿哥替代光緒。他一上任,就密命胞弟載濂把義和團招進清華園①,設壇舉事。同時,載漪自己親為義和團領袖,操練“神勇”。
6月13日起,義和團運動勢如燎原烈火,很快在中國北方掀起了一場震撼全世界的反帝愛國運動,其中京津一帶規(guī)模尤為浩大。大清國前線官兵與義和團協(xié)同作戰(zhàn),在天津一帶阻擊侵略者,時間達一個月之久,殺傷了大量敵軍,有效地阻截了西方列強的入侵。
-----------------------------------------
①清華園,原指以工字廳為主體、被辟為清華學堂校址的一組清皇室園林,就是現(xiàn)在的清華大學二校門以北的校園。原是康熙時熙春園的一部分。熙春園曾作為康熙皇帝的行宮,與其西北方向的圓明園連為一體。后來,道光皇帝為滿足其眾多子女的要求,將熙春園分割成東西兩部分,西部定為“近春園”,賜皇四子奕詝(咸豐),俗稱“四爺園”;東部則另建新舍一百余間,也就是清華大學校園內(nèi)工字廳及其周圍的古建筑群,名稱仍襲用“熙春園”,賜皇五子奕誴使用,俗稱“小五爺園”。后來咸豐皇帝將“熙春園”改為“清華園”,并親書匾額賜懸于宮門,至今仍在。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近春園”毀于兵火,淪為“荒島”,而“清華園”幸存于世。奕誴去世后,其長子載濂獲得該園,載濂弟載漪于此訓練團民。
此時清政府內(nèi)部出現(xiàn)了主戰(zhàn)派與主和派兩大陣營。以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為首的主和派領軍人物,手握重兵,卻反對抵抗,他們和侵略者達成“互保” 協(xié)議,承諾在自己的轄區(qū)內(nèi)鎮(zhèn)壓義和團,保護外國人在華利益,侵略者由此集中兵力攻陷天津、北京。
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員亡命西安。戰(zhàn)敗的大清國及其子民卻要為此支付巨額戰(zhàn)爭賠款,而美國等侵略者成了這場弱肉強食戰(zhàn)爭的最大受惠國。
1901年9月7日,是一個中華民族備感憤懣和恥辱的日子。那天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一條約如同一柄燒紅的烙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