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例子是最好的說明方式,因為它能讓一個觀念顯得清晰、
有趣、具有說服力。
—《人生的光明面》作者諾曼皮爾(Norman Peale)
村子里有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他看見有兩只麻雀掉到了地上,就一手抓住一只跑到一位老師傅家里去了。
這位老師傅是村子里最有智慧的人,大家平時碰到什么疑難問題都會來請教他。
于是這個小男孩走到老師傅的跟前:“師傅,師傅,您看我手中的鳥兒是活的還是死的?”
老師傅看了看這小男孩,就笑了,他說:“如果我說是活的,你手一捏,鳥兒就死了;如果我說是死的,你手一放,鳥兒就飛出去了,所以我沒有答案?!彼D了一下:“真正的答案,就在你的手中?!?/p>
這個故事我常常用在演講的結語部分,因為它正好與我想對聽眾說的不謀而合:不管我說得再怎么精彩,我所說的內(nèi)容,會不會改變他們的人生,答案其實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個好的結尾,而一場好的公眾表達,也需要一個好的結語,才算是圓滿結束。
結語的功能:提醒與“呼吁”
我們前面提過了,演講或簡報的開場白,擔負了與聽眾建立和諧關系、吸引他們注意力等任務,那么,結語又該有什么功能呢?
結語的第一個功能,就是提醒聽眾今天演講有哪些重點。有時候,演講說了一兩個鐘頭,聽眾聽到最后也許會遺忘前面的內(nèi)容,演講者如果在結尾的時候能夠把重點再強調(diào)一次,對聽眾會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的第二個功能,就是“呼吁”。在作一場演講時,我希望聽眾不是聽完就算了,他們還能把一些好的觀念帶回去,在生活中落實或是和朋友分享。所以,我會在結尾的時候把這些想法提出來,呼吁大家離開會場之后,能夠對自己的人生采取行動。
談話人在做結語時,必須站在聽眾的立場思考:他今天聽到的內(nèi)容中,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會是什么?對他會有什么影響?再以這些重點為基礎,在短短的一兩分鐘對聽眾再進行一次“灌頂”,他們才不至于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卻抓不到真正的重點。
結束演講常用的方法
那么,該如何結束一場演講呢?
一、說發(fā)人深省的故事
第一個方法就是說故事。用來結束演講的故事,最好是簡短而有深意的,能夠讓人走出演講廳之后仍然回味無窮。
除了一開始的男孩與麻雀的故事,我還想跟你分享一個鯊魚的故事,也非常適用于演講的結尾。
有一個小孩去參觀水族館,來到了鯊魚區(qū)。在這里,有三種不同尺寸的魚缸:小魚缸里養(yǎng)的是小鯊魚;中型魚缸養(yǎng)的是中型的鯊魚;最大的魚缸里,養(yǎng)的是大型的鯊魚,大小跟人差不多。
這孩子沒看過那么多鯊魚,有點著迷了。這時候,水族館的館長走了過來,男孩就問他:“請問伯伯,這條小鯊魚長大了,你是不是就把它移到中間的魚缸呢?等它再長大了一點,再移到大魚缸呢?”
水族館的館長聽他這么一問,微笑著說:“你知道嗎?小魚缸里的鯊魚、中型魚缸里的鯊魚,都只能長到像現(xiàn)在這樣大小。至于在大魚缸里面的鯊魚,就像是活在大海里一樣,可以長到它應該有的長度?!?/p>
說完這個故事,我通常會問現(xiàn)場聽眾:“鯊魚能夠長多大,是由水族館館長把它們放在哪一個魚缸決定的??墒?,各位聽眾,我們自己要長到多大,是由誰來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