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3)

金手銬的救贖:一個投資銀行家的海嘯后自白 作者:黃元山


年輕時的我,總是活得小心翼翼,不自覺地把自己繃得緊緊的,就像是一根快要斷掉的橡皮筋。在投行的日子,我更是工作至天昏地暗,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為社會做點事情(我始終認為,單純的金錢捐獻并不足夠)。能夠做的,就算再微小,我都嘗試去做了,例如在倫敦的時候,每逢周六我都到露宿者之家當接待員。

不過,正式離開投行以后,我的時間表徹底地改變了,生活不再營營役役。我闖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國度,有機會去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事業(yè),增加人生經歷。

2008年6月,當四川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后一個多月,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貿貿然跑往成都,看看是否幫得上忙。我們沒有特別的技能和經驗,自知能做的不多,但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位當?shù)氐呢涇囁緳C。他為了賑災,暫時放下工作,每天駕著小貨車運送物資往災區(qū),奉獻自己的一份力。我的內心亦因而獲得鼓勵。

在這位熱心同胞的引領下,我們每天從成都的超市大量購買食物和日用品,然后花上數(shù)小時車程,往有需要的農村派發(fā)物資。每次派發(fā)物資,我們都告訴村民我們是從香港來的,而他們總會懇切地拉著我們的手,細說災難發(fā)生的情況。盡管他們說的是地道四川話,我不是每句都能聽懂,卻仍深切感受到他們心里的那份痛。我很想鼓勵村民,也不管自己的普通話是否帶著濃重的廣東腔。我只希望他們知道,遠在香港的我們,很多人都心系四川。

2009年4月,我再赴四川,發(fā)現(xiàn)災民最急需的已不是基本物資,而是房屋和心靈的重建。這兩項重建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甚多、時間甚長,合我們數(shù)人之力又豈能足夠?

記得我和長駐當?shù)氐牧x工四處家訪時,在深山碰上一位婆婆形單影只地收拾柴禾,我們于是上前給她一籃子食物。這位婆婆耳朵不太靈光,我們說了老半天,她才明白我們的來意,竟大哭起來,讓我們一時手足無措。原來婆婆自老伴過世后,兒子再沒有回家看望她,她只有獨自艱難地生活??粗蠝I縱橫,一位在災區(qū)見慣苦難的義工語重心長地跟我說:“讓我們做得了多少,便做多少吧!”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蠻有智慧的話:“看風的,必不撒種;望云的,必不收割。”

又記得有一天,我們幫忙重建房子。我們十個自命為健壯的“彪形大漢”想合力抬起一塊巨石,弄了半天,巨石依然紋絲不動。然后,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拿起一根棍子,運用杠桿原理,二話不說便將巨石移走。

決定離港到四川時,很多香港朋友問我為何不捐些錢便算了,何必要自找苦吃,奔往災區(qū)。捐錢當然重要,但身體力行,其實亦是想運用杠桿原理,推動他人關懷弱小。

在四川,其中一家接待過我們的非政府慈善組織,是中國愛心行動義工協(xié)會。那些義工來自中國各省市,他們都放棄了原來的工作,到四川全心全意服務災民。從城市來的義工,須適應鄉(xiāng)間生活,本來已是一種挑戰(zhàn)與犧牲,我只逗留一個多星期,他們很多人卻打算逗留一兩年。從城市來的,或許還有些積蓄,但有的義工是從其他省份過來的農民,他們不打工便沒有收入,卻仍愿意奉上自己的所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彰顯高尚的情操。

他們是我的榜樣。我亦希望略盡綿薄之力,謹將本書的版稅收益,悉數(shù)捐給中國愛心行動義工協(xié)會,希望繼續(xù)為四川送去溫暖。

黃元山

2009年10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