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老師還說過,“眼高手低”不是貶義詞,而應該是褒義詞。為什么呢?一個人眼高手低才是正常的現(xiàn)象,只有眼界高起來,手下才能跟著高起來。再說,手本來就長在眼的下面。不要怕眼高手低——因為眼高很不容易,要博覽群書,要見多識廣才行,而怕的是眼低手也低。想想看,我們自己不是經(jīng)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嗎?
“海是裝不滿的,人的路是走不盡的,感情的長河是流不完的?!?/p>
“觀眾是圣人。一個劇作家總要懂得舞臺的限制,我覺得劇作者最大的限制就是觀眾?!?/p>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的時候,北京人藝漸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慣例——不管是專業(yè)劇作家或者是業(yè)余劇作家,寫戲都要先有一個提綱,而提綱往往首先要請曹禺老師給“號號脈”。理由很簡單,他的經(jīng)驗豐富,獨具慧眼,水準很高,能夠一下子判斷出提綱里有沒有“干貨”,值不值得繼續(xù)寫下去。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劇本首先要有‘醬肘子’,光有‘胡椒面’不行!”
然而,請曹禺老師給提綱“號號脈”,也并非易事。
他一貫認為——劇作家的勞動就是想,不斷地想。針對我們“下筆千言萬語,口若懸河無盡”的老毛病,便從來不肯聽提綱,而只是要看提綱。同時,對提綱的要求也很嚴格,即只能寫在一張有300字的稿紙上,還要字字入格,多一字不可。這一下我們真作了難,每次寫提綱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進行“濃縮”,甚至如同寫詩一樣,字斟句酌,惜墨如金。這時仿佛才體會到,凝練要比鋪陳費力得多。
曹禺老師看一個提綱,如果不滿意的時候,從來不用激烈的批評詞句,只是搖著頭輕聲地說:“普通普通”,“一般一般”,或者“現(xiàn)成現(xiàn)成”。那就意味著根本立不住,你要推倒重來。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他一定是發(fā)現(xiàn)了你在提綱里“借用”了別人用過的什么“套子”。他對于中外古今的經(jīng)典劇本了如指掌,爛熟于心,在這方面你想蒙混過關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曹禺老師在創(chuàng)作上從來是另辟蹊徑,不嚼別人嚼過的饃,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對我們同樣提出如此的高要求,所以寫提綱的時候,不但要注意“短”,更要注意“新”。
一次,我為了把一個劇本的提綱擠進300字的稿紙里去,整整開了兩個通宵夜車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