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執(zhí)筆試寫新天地(4)

老師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然而,曹禺老師面對那些眾多的創(chuàng)作素材,究竟應該怎樣著手進行創(chuàng)作呢?他真的有些無從下手。首先,恐怕要改變自己已經(jīng)多年形成的,創(chuàng)作習慣和創(chuàng)作方法。如果按照過去的習慣做法,他大約應該是從構(gòu)思階段開始,便在自己的頭腦當中,不斷地涌現(xiàn)出一些人物、情節(jié)、場面、細節(jié),等等,而且都是從少到多、從粗到細、從零到整、從低到高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后才能慢慢地形成以人物為主的,比較成型的劇本結(jié)構(gòu)。這些都是要在正式動筆以前必須完成的,不可超越的,也是不可更改的。這里,既沒有事先預定的概念化主題思想,也沒有事先預定的人物發(fā)展脈絡,更沒有全劇最后的固定大結(jié)局。甚至連人物最后要說出什么樣的臺詞,最后要有什么樣的行動,劇作家都是一時不可預料的,無法掌控的,也說不了那么清楚的。當年,寫《雷雨》的時候,前后用了五年時間,就是如此做的。這次寫《明朗的天》則是改弦更張,另辟蹊徑,完完全全不同了。事后,有一位報社記者做了這樣的紀實描述:“寫作之前,曹禺同志從對生活的感受當中,就明確了自己寫作的思想意圖,明確地認識到知識分子必須在黨的教育下進行思想改造。在這樣一個總的意圖下,對他的作品的每一個人物和情節(jié)都加以仔細地思考和推敲,嘗試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它們,以達到用社會主義精神教育讀者的目的。這樣一個寫作過程,曹禺同志謙虛地說,這在他還是比較生疏的,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他曾碰到不少新的問題,也走過一些彎路,但由于黨組織和同志們的幫助,他終于在去年完成了這個劇本?!?/p>

就是如此,曹禺老師開始了嶄新的,也是非常艱苦的創(chuàng)作嘗試,題材是事先確定下來的,主題也是事先確定下來的,然后,劇作家再根據(jù)這些確定下來的整體創(chuàng)作意圖設計人物,設計情節(jié),設計結(jié)構(gòu),設計臺詞……基本上,走的就是“主題先行”的路子。

北京人藝于1954年12月18日開始公演《明朗的天》,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天天客滿,一票難求。每天傍晚在東華門大街的“北京劇場”門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有看戲的,有等人的,有等票的,有倒票的……談笑風生,像是過節(jié)一樣熱鬧。第一輪演出直到1955年2月25日,將近30場之多,觀眾滿意,好評如潮。當時,這不但是在北京人藝,就是在全國話劇界也是一個令人矚目的熱點、焦點和亮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