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jīng)為此消極過、迷茫過、無助過,但還是堅強而卑微地活在某個城市的角落,每天為生存,為那點夢想忙碌奔波,每月拿著鬧心的低工資,而且就像例假,一月不來就心慌;睡在不足四五平方米的墓穴一樣的隔板間鋪位;擠在永遠都擠不上去的公交車上;吃著廉價的毫無衛(wèi)生可言的食物;排在廁所外長龍后面,一泡尿能憋到地老天荒……
更郁悶的是,生不起、住不起、活不起的80后在繁華喧囂的大都市過活,本應該節(jié)衣縮食才對,但卻時不時地被物欲橫流的社會吊著胃口,排山倒海的售樓信息和到處張貼的汽車廣告刺激著視覺的神經(jīng)細胞;年花銷幾十萬的學習和專業(yè)培訓讓荷包干癟的我們垂涎欲滴;周圍的高薪金領刺激著我們的神經(jīng);香飄四溢的美食挑逗著我們的食欲;提前消費的理念讓我們時刻都有可能打破存錢的想法……這一切讓這代人深深陷入物質干癟、欲望如火如荼的矛盾中:我們可以做夢天馬行空去遨游宇宙,可以在浩瀚的書海里找到黃金屋,但現(xiàn)實中往往會因為囊中羞澀而為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窩發(fā)愁。理想的富翁和現(xiàn)實中的貧者形成的巨大反差,成了心中最煩心的癢痛。
承擔這么多壓力、做出這么多的犧牲不說,卻也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反而遭到炮轟和鄙視:“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腦殘、非主流、自私丑陋的新新人類、“房奴”“卡奴”“宅男(女)”“節(jié)奴”……搜遍網(wǎng)絡,形容80后群體特征的詞匯沒有褒義的。這些看起來充滿了壓力與無奈的詞匯,折射出80后一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有理想的一代,記得小時候寫文章,總喜歡用“遠大”、“理想”、“精神”、“信念”等字眼,打上小學一年級時就以此自我勉勵,那個時候感覺這些東西很近,因為自己有憧憬,有“我要當×××”的表達——天真而真誠,純潔而美麗。然而,走上社會后,我們才明白從幼蟲成長為成蟲,需要一對翅膀,有一定的物質做基礎,理想才會有意義。80后的我們大多是缺乏理想目標的構件,有想法無藍圖,心野而天不高,或者天高而膽子小。最后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憧憬在現(xiàn)實面前不得不低下頭,單純被社會的復雜擊打得粉碎。下面網(wǎng)友調侃的幾句話也許反映的正是80后的無奈:
老師教育我們要從小做一個有理想的人。
5歲時,我的理想是當老師??墒莿e人說當老師太窮。
12歲時,我的理想是當歌星??墒莿e人說當歌星太墮落。
18歲時,我想當廣告制作人。可是別人說在美國做廣告太不現(xiàn)實。
既然未成年兒童的理想總是不對,干嘛還要叫我們有理想呢?
就這樣,在日益無奈的放棄與妥協(xié)中,我們破繭成蝶。
終于,我的理想是買棟房子買輛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