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第一
1900年6月21日,農(nóng)歷五月廿五,清帝國發(fā)布《宣戰(zhàn)詔書》,向八國聯(lián)軍開戰(zhàn),慈禧在《詔書》中說:"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他在給盛宣懷的電報里說:"廿五矯詔,粵斷不奉,所謂亂命也。"并要盛告訴張之洞和劉坤一。在盛宣懷、張謇、余聯(lián)沅等人串聯(lián)下,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封疆大員不聽朝廷而實行"東南互保"。
武昌首義成功,革命黨和袁世凱達成妥協(xié)后,孫中山、黃興等人出于制約袁世凱的目的,堅持袁應在革命黨勢力范圍內的南京宣誓就職。袁世凱深悉"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的奧妙,不愿離開北京這個北洋軍閥的大本營。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曾就此問題進行表決,"經(jīng)過激烈辯論,竟以多數(shù)票通過臨時政府設于北京。"孫中山、黃興等人聽說后大為震怒,黃興尤"怒不可遏",他兩手插在軍服口袋中,踱來踱去,最后說:"政府決不為此委屈之手續(xù),議院自動翻案,盡于今日;否則吾將派憲兵入院,縛所有同盟會員去!"
"二次革命"后,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規(guī)定入黨都要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中山。廖仲愷與孫長期交往,友誼甚深,履行了這一手續(xù),其《誓約書》說:立誓約人廖仲愷,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主義,并創(chuàng)制五權憲法,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措國基于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誠謹矢誓死如左:一、實行宗旨;二、服從命令;三、盡忠職務;四、嚴守秘密;五、誓共生死。從此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中華民國廣東惠陽縣廖仲愷,民國三年五月二日立。
0000民國初年,陳寶琛做了大清小朝廷皇帝的師傅。一天,陳看見再無別人,就從懷里拿出一字條,秘密地對溥儀說,"這是臣昨天卜得的易卦,皇上看看。"卦辭為:"我仇有疾,不我能疾,吉!"陳解釋說,這是說皇上的仇人袁世凱前途兇惡,不能危害于他,是個吉卦。陳師傅還燒了龜背,弄過蓍草,結果一切都是吉利的,說他可以大大放心。陳寶琛擺頭擺腦地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元兇大憝的袁世凱作孽如此,必不得善終;不我能疾,不我能疾,優(yōu)待條件載在盟府,為各國所公認,袁世凱焉能為疾于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