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裸鼴鼠為什么要有這么小的身體呢?在非洲鼴形鼠中,裸鼴鼠所生活的地區(qū)是最熱最干旱的,年降雨量平均只有200~400毫米,一年就集中下幾天雨。鼴形鼠的主要食物——塊莖——儲存著大量的水分和養(yǎng)分,同樣由于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例關系,塊莖越大,就越不容易失水干燥,因此干旱地區(qū)的植物傾向于制造少量但是大型的塊莖,而不是眾多的小塊莖。越是干旱的地區(qū),塊莖會越大,但是數(shù)量也越稀少。有的塊莖的重量是裸鼴鼠體重的上千倍,碰巧挖到一個的話,一窩裸鼴鼠一年的口糧就全有了。
但是在地下亂挖地道,剛好碰上塊莖的概率極低,而且只有下雨的那幾天,土壤比較潮濕時才適宜挖地道。即便如此,挖地道也要耗去大量能量,是靜止時的3~5倍。鼴形鼠很可能挖了幾天地道,直到精疲力竭還一無所獲。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獨居的鼴形鼠存活的機會極為渺茫,要提高生存機會,必須組織起來,分頭去找食物,有誰碰巧找到了就一起分享。獨居的鼴形鼠只生活在比較濕潤的地區(qū),而干旱地區(qū)的鼴形鼠都是社會性的,這并非偶然。
一群裸鼴鼠分頭去找稀少的食物,當然是成員數(shù)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機會越大。但是成員數(shù)量多了,也意味著吃飯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會不夠分了。既要增加個體數(shù)量,又不增加對食物的總需求量,那就要把每一個成員的飯量減小,也就是說,讓它們的身體變小。
所以,進化的結果就是,社會成員的數(shù)量增加了,但是體形變小了。一窩裸鼴鼠平均有七八十只,多時可達300只,但是每只工鼠的體重只有大約30克。達馬拉蘭鼴鼠的體重是裸鼴鼠的5倍,但是一窩成員的數(shù)量就少多了,平均有十幾只,最多也就40只。達馬拉蘭鼴鼠的社會習性也不如裸鼴鼠復雜、精細,尋找食物的效率可能也不如裸鼴鼠。畢竟,100只小老鼠分散開去,找到食物的概率要比10只大老鼠大多了。在進化史上,達馬拉蘭鼴鼠出現(xiàn)的時間比裸鼴鼠晚。也許達馬拉蘭鼴鼠正往裸鼴鼠走過的路上走,成員數(shù)量會變得更多,但是體形也會變得更小,最終小到無法維持恒定體溫,并脫掉皮毛,成為另一種裸鼴鼠。
為什么裸鼴鼠不怕痛
裸鼴鼠其實并不是全裸的,在它們的身體兩側(cè),從頭到尾長著大約40根像貓的胡須一樣的長毛。這些長毛并不是皮毛的殘余,而是對觸覺極其敏感的觸須,觸動其中任何一根觸須,都能讓裸鼴鼠把頭伸向刺激點。裸鼴鼠終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眼睛派不上用場,就是靠這些觸須來辨認方向的:前進時,裸鼴鼠擺動頭部,后退時,則擺動尾巴,都是為了讓觸須觸摸到隧道壁,就像我們在黑暗的地道中用手扶著墻壁走一樣。它們的眼睛高度退化,幾乎完全喪失了視覺,大腦皮層中負責視覺的區(qū)域也大大減小,被改為用于感受觸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