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解釋聽上去很有道理,很快成為標準答案被廣泛采用。但是,聽上去有道理的答案并不等于是事實。它假定了蛾靠月亮來定位,這個假定本身就沒有依據(jù)。月亮作為晚上顯著的標志,夜行動物能夠進化出用它定位的本能,有些動物也的確能借助日、月、星辰來定位。但是,蛾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呢?要在夜間追蹤蛾的行蹤,用觀察或?qū)嶒瀬砘卮疬@個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了40多年,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羅賓?貝克(Robin Baker)等人才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戶外立了一個支架,支架的頂端伸出懸臂,上面吊著一根線,線的另一頭粘在一種能長途飛行的蛾——模夜蛾的背上。蛾能夠自由地飛向任一方向,當它飛行時,觸動了電流開關,會記錄下它的運動軌跡。
不出所料,在月圓之夜,蛾試圖沿著直線飛行。但是如果遮住月亮,或者用顏料遮蓋蛾的眼睛,它們的飛行軌跡就變得有些雜亂。在月亮被樹林擋住后,實驗人員在距離蛾大約2米的地方放一盞125瓦的燈,蛾就對著燈改變飛行方向,保持與月亮相同的相對方位。出乎意料的是,對蛾來說,燈的亮度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燈的高度和大小。如果燈只距離地面0.6米高,蛾要在距離燈大約3米以內(nèi)才會被吸引。如果同一盞燈被放在大約9米高的位置,那么蛾在15~17米外就會被吸引。在這個距離,燈的影像大小看上去和月亮的影像大小一樣。
在沒有月光只有星光的夜晚,蛾似乎是用距離北極星大約95度的星星來定位的。如果是連星光也沒有的陰天呢?蛾也并不亂飛,而是靠地球磁場來定位。如果逆轉周圍的磁場,它們的飛行方向也跟著逆轉。
這一系列實驗看來已證實了飛蛾撲火是因為把燈火誤當成了月亮。是不是從此可以把這當成定論了呢?有的人并不這么認為。與貝克等人差不多同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亨利?蕭(Henry Hsiao)也在研究飛蛾撲火的問題。他把美洲棉鈴蟲粘在泡沫塑料碎片上,放在水池里,記錄這種蛾是怎么駕駛泡沫小船的。沒有燈光時,小船在水面上沒有目的地漂蕩。在水面上點一盞燈,小船將向燈漂去,但并不是像標準答案預測的那樣呈螺線逼近,而是呈直線沖過去,少數(shù)直直地撞上燈,多數(shù)則是朝向燈的兩旁,好像一開始是被燈吸引,但最后一刻又試圖逃離。蕭認為,這個實驗結果難以用流行的理論來解釋。他提出,蛾是把燈光當成了晨曦。蛾夜間飛行白天躲藏,當凌晨的陽光剛剛出現(xiàn)時,蛾向陽光飛去,以便能發(fā)現(xiàn)最佳藏匿地點,然后趕快藏起來。
法布爾早在《昆蟲記》中記載的一個現(xiàn)象同樣令人困惑。如果把雌蛾和燈火放在同一個房間,大多數(shù)雄蛾仍然會被燈火吸引,無視雌蛾的存在。雄蛾的使命就是尋找雌蛾交配,為何燈火能夠戰(zhàn)勝性外激素的強烈誘惑,讓雄蛾上演了一幕“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光明故,二者皆可拋”?有人猜測雌蛾釋放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蛾,是因為性外激素能發(fā)射某種紅外線,而燈火也能發(fā)射這種紅外線,而且更加強烈,因此雄蛾把燈火當成了超級雌蛾。但是,這種猜測并沒有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