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建立人脈關系時,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讓對方知道自己。乍一看,這件事非常簡單。但它卻是在建立人脈關系時,最為高難度的障礙。
例如,可以想象一下,你參加了某場研討會。正如在第一章中所介紹的,當研討會結束時,大家在講師的面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紛紛期待與講師交換名片。然而,講師一次便要與幾十人、甚至幾百人交換名片,他很難記住對方的模樣和姓名等信息。
如果你想與研討會講師建立人脈關系,那么交換名片的方法只會讓你埋沒于大眾之中。建立人脈關系的發(fā)展空間是無限的,但你完全可以將這種方法看做為零。實際上,你只需在研討會現(xiàn)場,以一名普通支持者的身份,向其詢問一個問題,然后離開現(xiàn)場便可以了。但為了讓講師知道自己,必須努力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直至今天,我?guī)缀跖c所有曾參加過的研討會的講師保持著聯(lián)絡。那么我是怎樣做到這點的呢?因為我在參加研討會之前,便已經(jīng)與講師取得了聯(lián)系。
在參加研討會之前,我已經(jīng)給講師發(fā)送了電子郵件。通過網(wǎng)絡和著作中的作者介紹等,便能夠查到有可能是研討會講師的電子郵箱地址,所以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在給講師發(fā)送的郵件中,寫著希望能夠參加明天研討會的請求,讀完著作后的感想,以及受益匪淺的啟迪。而且,在文中盡量使用能夠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詞。最后,可以這樣結尾:“非常期待您明天的演講,還望您能海涵?!?/p>
其實這一做法十分簡單,但卻有著非常實際的功效。
當研討會結束后,便可以問候一下講師,并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昨天我已經(jīng)給您發(fā)過郵件了。”想必講師也會對你有一定的印象:“哦,是你啊!”對于講師而言,見到他人對自己產(chǎn)生興趣,會感到非常高興,所以,講師提前收到類似的郵件,就會對你留下一定好的印象。
如上所述,只需事先給講師發(fā)送一封郵件,便能夠從其他參會者中脫穎而出,給講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談論“希望能夠與您再會”時,也會有很多機會讓對方了解自己。
在此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發(fā)送郵件的時機,應該鎖定在召開研討會之前。
因為當研討會結束之后,會有很多與講師交換過名片的參會者向講師發(fā)送致謝郵件。如果你也選擇研討會結束之后發(fā)送郵件,那么便會被埋沒在大眾之間,不會給講師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如果在召開研討會之前發(fā)送郵件的話,那么講師一定會閱讀郵件,從而記住你的信息。
相反,當研討會結束后,我并沒有給講師發(fā)送電子郵件。那么我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我選擇了書信致謝的形式。當講師收到大量郵件時,并不會產(chǎn)生多么深刻的印象,而當中卻有一個人用書信表達謝意時,則一定會給講師帶來巨大的沖擊。而且,我寫信時,并沒有用“黑色”鋼筆,而是使用了“藍色”鋼筆。一般情況下,很多人寫信都會使用“黑色”鋼筆,因此當轉(zhuǎn)用“藍色”鋼筆寫信后,就會給對方留下與眾不同的印象。所以,根據(jù)不同的時機,選擇發(fā)送郵件或是使用書信,并適時改變鋼筆的顏色,就一定能讓對方記住自己。
在建立人脈關系方面,希望大家能夠牢記并掌握“純暴露法則”。所謂純暴露法則,是指如果給實驗對象出示照片,那么將會得出這樣的結果:出示頻率越高的照片,實驗對象越會對照片上的人產(chǎn)生好感。
純暴露法則
對于陌生人,人們通常變得敵意、冷漠
接觸機會越來越多,人們越會對其產(chǎn)生好感
當人們了解到他人人性化的一面時,更會對其產(chǎn)生好感
這一心理技巧,經(jīng)常被用于銷售領域,但是在建立人脈關系時,它同樣能夠發(fā)揮巨大的功效。
如果希望對方記住自己,那么我們必須考慮與對方接觸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