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戰(zhàn)區(qū)司令官杜聿明于10月29日抵達長春。杜聿明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生,曾隨史迪威在緬甸作戰(zhàn);史迪威一度認為杜“不錯……精通戰(zhàn)術”,但是后來對杜觀感大變。當月,五百名國民政府官員、僚屬抵達長春,預備分發(fā)到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星期,俄國人不準這些官員離開長春。馬林諾夫斯基的政治指導員,反而責備國民政府在東北各地煽動反蘇活動,以致地方不靖。蔣經國答說,煽動反蘇活動的是日本人或“叛徒”。然而,在同一時期,陳立夫在中國各城市策動學生舉行一系列反蘇示威活動。蔣委員長在經國要求下,斥責陳立夫不應該搞反蘇活動。
馬林諾夫斯基終于允許國民政府官員接管各地地方政府,經國請求借汽車、飛機,輸送這些人出發(fā)接收,馬又拒絕所請。事實上,國民黨政府官員依然困在長春,動彈不得。馬林諾夫斯基又照會經國,國民黨軍隊只能在蘇軍撤退的四天之前,由空運送到駐地,可是蘇軍何時撤退?則是遙遙無期。這位蘇軍指揮官再度指控,有數千名國民黨秘密人員破壞蘇方設施。當蔣經國問起日軍投降后,其武器的去向時,馬林諾夫斯基卻說這些武器統(tǒng)統(tǒng)運回蘇聯去了。
11月9日,馬林諾夫斯基告訴蔣經國,奉莫斯科當局命令,要把所有的郵政、電信設施及剩余武器交給國民政府。可是,三天之后,林彪兩千名部隊已開進長春市。然而,經國依然極力主張忍耐為重。在這方面,他與熊式輝觀點日益分歧。經國認為熊是個“老官僚”,反蘇態(tài)度“膚淺”,缺乏“戰(zhàn)略見識”。譬如,盡管蘇方反對,熊依然希望派遣文職人員出外招募、組織地方部隊。經國認為,若是這么做,必然后患無窮。
經國繼續(xù)要求同僚,必須盡最大努力對俄方忍讓,以阻止中共在鄉(xiāng)間穩(wěn)固控制力量??墒牵?1月7日,共軍部隊卻把經國和數百名國民政府官員,包圍在長春的南滿鐵路會社大樓里。幾天后,馬林諾夫斯基通知杜聿明,蘇聯將分三階段撤出東北;他說,12月25日以后,除了俄國人控制的旅順、大連之外,國民黨軍隊可以在任何地區(qū)自由登陸。
大約與此同時,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照會蔣介石,他希望派遣馬歇爾(George C.Marshall)將軍來華,調停國共爭端。陳立夫對蔣提出警告,認為馬歇爾露面將會引起和蘇聯的問題——而且,一旦馬歇爾調處失敗,恐會怪罪國民政府。陳立夫建議,最好是跟蘇聯討論國、共問題。蔣經國同意這個做法。
根據這個方向,蔣介石致函斯大林(時間可能是11月初),建議雙方會商解決危機。11月13日,經國接到父親手諭,得知政府決定撤回東北行轅。蔣氏建議:“讓我們等一兩天,瞧瞧蘇聯的反應如何。如果仍有希望挽回局勢,我們就可以表現出,我們的確并不希望在東北建立軍事力量,我們也不希望挑激任何人。我們可以借普選,來建立地方政治組織。經濟上,我們可以和蘇聯合作?!笔Y介石給經國這道手諭,最令人關注、不解的一點就是,暗示在某種條件下,國民政府可以不在東北尋求建立軍事力量,也會同意與蘇聯在東北廣泛實施實質經濟合作。這樣的文字很可能是由經國起草的,它似乎暗示許多可能性,包括國共部隊撤出整個或部分東北,讓蘇聯軍隊留駐這些地區(qū)。同時,中、蘇可在東北全面經濟合作,并舉行地方選舉。
同時,重慶當局照會蘇聯大使館,由于中共部隊在長春的滋擾、威脅行徑,國民政府別無辦法,只好退出長春,并警告蘇聯必須為此結果負責。除了蔣經國、張嘉璈等少數人員留下,國民政府派到東北的文職人員在11月17日退回北平,國民黨軍隊軍事總部也移駐山海關。
蘇聯的交涉態(tài)度突然一變。11月21日,馬林諾夫斯基告訴蔣經國,他對國民政府退出關外頗感遺憾,又聲稱他并不曉得中共部隊曾包圍國民政府官員總部,接下來,俄方以認真態(tài)度開始談判經濟問題。張嘉璈和蔣經國認為,國民政府退出長春,以及美國施壓威脅,促使蘇聯坐下來談判。11月底之際,杜聿明部隊(包括孫立人的新一軍)正沿著海岸向北推進,相信這也影響到俄方態(tài)度。大約12月初,斯大林回復蔣介石的信,提議南京派代表到莫斯科,討論東北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