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場的歷史記憶(3)

舊時風物 作者:趙珩


民國時期至1949年以后的劇場建設

民國以后的劇院,發(fā)生了突出的變化。1914年以后建了大批比較新式的戲院,相對舊式茶園,設備條件有了改觀。最初建成的設備最好的劇場叫做第一舞臺,現(xiàn)在知道第一舞臺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第一舞臺在珠市口大街路北,它籌建于1912年,由楊小樓和另外兩位社會聞人共同出資創(chuàng)建,于1914年正式開業(yè)。第一舞臺以著火著名,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從它建造好的第一天演《鐘馗嫁妹》的時候就著了火,但火勢不大,當時有各種說法,有說是后臺吸煙引著的,也有說是地痞流氓故意縱火燒起來的,這把火影響不是太大,很快就修復了。到了1918年,第一舞臺又著了一次大火,這次火勢比較大,幾乎燒了劇場將近三分之一,當時楊小樓各方奔走,社會賢達出資,總算再度修成。然而,劇場1937年終于還是毀于大火,那時候已近盧溝橋事變,民生艱難,百業(yè)凋江南的忠王府戲臺,其形式與北京的倒“品”字舞臺別無二致敝,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再修,第一舞臺從此就從北京城消失了。

存在了二十余年的第一舞臺在戲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此期間重要演員包括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無一不在此登臺獻藝。第一舞臺的建筑結(jié)構(gòu)也完全與舊式的舞臺不一樣。劇場設有大門,有整個用鐵皮做的罩棚,可以容納觀眾進場和休息。劇場布置也改變了舞臺和觀眾的相對位置,過去的劇場安排都是觀眾席側(cè)對舞臺,故看戲也被說成聽戲,比如舞臺是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觀眾席卻是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第一舞臺則改為觀眾坐椅面對舞臺,成為純粹的演出與欣賞的關系。另外,第一舞臺不但有了聚光電燈的照明設備,還將舊式的“品”字形舞臺改為有臺唇的鏡框式舞臺,并且有了可以旋轉(zhuǎn)的臺心,觀眾坐椅也相對比較舒適,雖然有“扔手巾把兒”的,但相對以前的茶園來說還是要安靜和凈化了許多。

說到舞臺設計,清代和清代遺留至民國的劇場基本上都是品字型形式。這種舞臺的特點是前面突出來一塊,臺子一般的高度在九十公分到一米之間,比我們今天的舞臺要矮得多。另外,它的周圍有一個大概六十公分的護欄,據(jù)說是源于宋代的勾欄,這就造就了演員和觀眾之間明確的區(qū)域劃分。舊式品字形舞臺不但凸出,而且有些上面還有頂,好像亭子似的,兩邊有柱子,比較影響視線。柱子上面往往掛有“金榜題名虛歡樂,洞房花燭假姻緣”一類反映戲與人生哲理的對聯(lián)。鏡框式舞臺沒有柱子,從視覺來講就開闊多了,戲曲演出也就更便于觀賞。

另外,最早的時候“文場”(即樂隊,也稱“場面”)是在臺面后部的,后來逐漸移到側(cè)面,像第一舞臺就是這樣。但是,它的有些設施還不如民國中后期進步,包括舞臺背后的天幕,在行話里叫“守舊”。有的守舊是某位捧角的觀眾為某位演員專門繡的圖案,雖然繡工很講究,但畢竟攪亂了舞臺的氣氛;甚至還有很多廣告,不管演什么戲,上面總掛著“烏雞白鳳丸、牛黃解毒丸”一類,和戲曲的內(nèi)容毫無關系,對觀眾的視野也是一種破壞,直到后來才得到改良和凈化。第一舞臺時期雖然舞臺改變了,觀眾席有了改進,很多方面卻還是比較遵循傳統(tǒng)的;它畢竟是民國以后建的最好的、最完善的一個舞臺,區(qū)別于清代舊式茶園,如果說有劃時代意義的劇場,則非第一舞臺莫屬。

民國以后,除了第一舞臺,還有很多有名的戲園陸續(xù)出現(xiàn),比如1921年建成的真光戲院。民國以后再也不存在宵禁的問題了,真光戲園建在內(nèi)城,就是今天東華門大街中國兒童劇院所在的位置,它的存在梅蘭芳早年舞臺演出劇照,背景是友人相贈的軟緞手繡百鳥朝鳳“守舊”,上款為“畹華博士惠存”,“博士”之稱當在梅蘭芳1930年訪美歸來之后,可見彼時“守舊”仍在使用于中國戲曲上是值得濃墨重彩書上一筆的。真光戲園的外形完全不同于舊式戲院,而是采取了西洋的巴洛克式建筑形式,內(nèi)部也是鏡框式的舞臺。

真光戲院建成后幾度變遷,最早是演戲,抗戰(zhàn)勝利以后變?yōu)檎婀怆娪霸?,第一輪引進的美國電影如《魂斷藍橋》、《鴛夢重溫》、《出水芙蓉》等就都是在真光電影院放映的,那里設備、音箱條件也是當時最好的。1949年以后改名為北京劇場,人藝的首都劇場當時還沒有建成,老舍先生的《龍須溝》第一次上演就是在那里。后來從北京劇場改成了兒童藝術劇院,像最早的兒童劇《馬蘭花》都在那個劇場演出。

1922年開明戲院建立,在珠市口大街路南。開明最突出的特點是看戲不再由領位領進戲院,而是首次設立了售票房,對外預售戲票。開明也是新式建筑,維持了很多年,是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最喜歡的劇場。1949年以后改稱民主劇場,到了六十年代改為珠市口電影院,再往后則因兩廣路的拓寬而不復存在了。開明戲院在現(xiàn)代京劇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可謂名家薈萃,盛況空前。

1930年建立的哈爾飛劇場,是在原奉天會館的基礎上改建的。其名本來自英文“Happy”,但是誤寫作“Halpy”,所以連帶音譯也成了似是而非的“哈爾飛”。當時那里主要演出京劇。解放以后改名叫西單劇場,電影、戲劇、戲曲什么都演,改革開放初期被北京曲劇團占用,現(xiàn)在也不復存在了。

1937年出現(xiàn)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劇場,一個是長安戲院,一個是新新戲院。長安戲院原址在西單的東南角,新新戲院就是后來六部口首都電影院所在,今已拆除。長安和新新在三十年代來說,已經(jīng)是很現(xiàn)代化的劇場了。當時對一些清末留下來的劇院戲園也進行了改造,如吉祥茶園改為吉祥戲院,并將一個經(jīng)營虧損的飯館買下來做成休息室,劇場面積擴大了,一并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改建。

清末的一些茶園,到了民國時期也經(jīng)過了一些改良。例如在西珠市口路北有一座文明茶園。這個茶園在中國戲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很多有名的演員都在那演出過。文明茶園的建造時間大約是在1907年,也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文明茶園在建成之后,以標榜文明著稱。首先是允許女觀眾進入茶園看戲,這個在當時屬于特例。文明戲園戲臺抱柱的對聯(lián)內(nèi)容,也不像很多舊舞臺那樣表現(xiàn)人生如戲的虛幻消極思想,而是宣傳維新愛國、倡導文明的內(nèi)容:“強弱本俄頃,愿同胞愛國正宗,此日漫談天下事;古今無常理,結(jié)團體文明進步,他年都是戲中人?!蔽拿鞑鑸@建成后,一直就是進行京劇演出,譚鑫培最后一場營業(yè)性演出也是在文明茶園。那是在1917年,他和陳德霖合演《南天門》,這出戲也叫《走雪山》,演出中間陳德霖就發(fā)現(xiàn)譚鑫培的臉色大變,之后譚便重病纏身,后來在那家花園為接待廣西軍閥陸榮廷而演出《洪羊洞》,完全是不得已抱病而為,并非營業(yè)性演出。著名旦角王惠芳、梅蘭芳等也都在文明茶園演出過。三十年代以后,文明茶園改名為華北戲院,京劇就很少在那里演出了,反而是評劇演出比較多,1949年以后在那里還有評劇演出,再后來就淪為倉庫了,今天這個戲院已不存在。

內(nèi)城的劇場相對來說很少,主要集中在東安市場,如吉祥茶園和丹桂茶園,此外就是燈市東口大街路北的瀛寰戲院,今天知道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瀛寰戲院建于1932年,演出那天的“打炮戲”就是李盛藻的《定軍山》和葉盛蘭、葉盛章兄弟的戲;但是它的上座率始終不高。那時很多人看戲還是喜歡去北京比較繁華的外城,燈市口地區(qū)當時不是商業(yè)區(qū),上座率自然會受影響。1937年,瀛寰戲院被日本人接收,改名飛仙電影院,專演一些日本影片,觀眾基本上是北京的日僑,中國人從各方面來說都不會到那里看戲、看電影,所以北京人對飛仙電影院所知也就很少。1945年,飛仙電影院作為敵產(chǎn)被沒收,改名為建國東堂,演出話劇。雖然存在時間只有五年,但是一些進步劇社,像國防部演劇二隊等都在那里演出過。1950年其建筑已成危房,很快就被拆除,后來北京空政文工團在它的后面建了宿舍樓。

另外,北京還曾有過上海大世界那樣的游樂園,就是1918年建成的城南游藝園。北京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和保守的城市,不同于上海;上海有個大世界,是上海聞人黃楚九經(jīng)營的一個綜合性娛樂場。北京缺少那種花花世界的社會氛圍,也就沒有建立大型娛樂場所的社會基礎。1918年有位議員看上了距天橋不遠的香廠路附近的一片臨河空地,于是突發(fā)奇想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成一個很龐大的游藝園,即城南游藝園。因為時間短促,所以粗制濫造,是個豆腐渣工程,后來就是因此出了問題。

城南游藝園是一個綜合性的娛樂場所,有飯館、雜耍場、書場、魔術場,也有演梆子、評戲和京劇的地方,同時可以舉行十多種不同的演出。當時的北京老百姓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形式,于是趨之若鶩。但是由于建造得非常簡陋,所以開業(yè)的第一天燈箱做的牌坊就被風刮倒了,砸壞了二十多輛三輪車。后來營業(yè)了幾年,開始生意還算不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女演員登臺演出。當時北京坤伶比較少,城南游藝園則出現(xiàn)了很多坤伶,比如說著名演員劉喜奎就在那里演出過,所以城南游藝園在當時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正是由于城南游藝園的豆腐渣工程,終于一次演出時二樓的觀眾席發(fā)生坍塌,北京的一位名媛燕三小姐,從樓上掉下來,當場就摔死了。于是當時的北京市政當局不允許它繼續(xù)營業(yè)并將其封掉,從此后那里一蹶不振,也就關閉了。

日偽統(tǒng)治時期,北京市面蕭條,經(jīng)濟衰退,從1937年到1945年,北京建的唯一劇場就是1942年建成的中山公園音樂堂。所謂堂其實即一個大舞臺和一個扇面型的、從高到低的坐席。它的舞臺采用了時新的鏡框式舞臺,兩側(cè)是化妝室和演員休息的地方。觀眾席是完全露天的,只是夯土壘起來,在上面鋪了木龍骨,觀眾便是坐在木龍骨上觀看演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五十年代初。后來經(jīng)過了三四次的改造,就從完全的露天變成了有頂而無墻的狀況。一直到1956年,北京市戲曲聯(lián)合會成立演出還是如此,四邊僅有一圈矮墻,上面有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