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三國演義》大體上從黃巾之亂開始,而其后的情節(jié)中有很多地方為讀者所熟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黃巾之亂后的論功行賞。包括中常侍張讓在內的十二個宦官成了列侯。他們并未上戰(zhàn)場,功勞全來自于在皇帝身邊參與制定作戰(zhàn)計劃。黨錮之禁雖然解除,但東漢朝廷依然是宦官的天下。
說宦官壞話的人受到了處罰?;矢︶栽鴶亓它S巾軍的地公將軍張寶,立有這般功勞的他因拒絕了張讓借錢五千萬的要求,被以“過度使用軍費”的理由撤了車騎將軍的職,食邑被削去六千戶。更有甚者,曾上言“天下大亂是宦官之罪”的諫議大夫劉陶死在獄中,這在人們意料之中。劉陶曾是洛陽太學的學生運動首領。
中平五年(188),朝廷設置西園八校尉。黃巾余黨仍在各地活動,西北羌族的動向也不讓人放心。地方官擔心自己失職,于是瞞報造反,這種情形并不少見。在東北,烏桓族的首領聯(lián)系了心懷不滿的漢人,從遼西肆虐到北京一帶。前往征伐的是騎都尉公孫瓚。不管怎樣,東漢意識到增強軍備的必要性,設置了相當于近衛(wèi)軍的西園八校尉。漢朝校尉是指揮軍隊的兩千石武官。同時出現了八個軍隊司令官。其中有一個宦官蹇碩,除了擔任上軍校尉,指揮其中一個軍團外,還監(jiān)督著其他七個軍團。
在設立西園八校尉的第二年——中平六年(189)四月,三十四歲的靈帝死去。不知是不是宿命,東漢皇帝即便生了兒子也很難養(yǎng)大。因此,何皇后所生的劉辯被寄養(yǎng)在民間一個姓史的道士那里。后來,后宮王氏生下一個叫劉協(xié)的兒子。嫉妒心很強的何皇后殺了王氏,但這個孩子被靈帝的母親董太后收留,所以沒事。靈帝死時劉辯十四歲,劉協(xié)九歲。實際上這兩個同父異母兄弟中,弟弟遠比哥哥優(yōu)秀。或者可以說是哥哥實在上不了臺面。靈帝在死前沒有立皇太子,生病后就把次子劉協(xié)托付給西園上軍校尉,也就是掌握最大兵力的宦官蹇碩。
為了讓劉協(xié)即位,就必須誅殺劉辯的舅舅、大將軍何進。于是宦官設局請何沖前來,但何沖在途中有所覺察,又逃回去了。靈帝死去兩天后,劉辯登基,改元“光熹”,表面上看是何太后的哥哥何沖掌握了政權。只不過,只要宦官勢力仍然強盛,就不能說他真正地掌握了政權。這個時候,八校尉之一的袁紹勸何沖“把宦官全殺了”。袁紹是豪強中的豪強,是每四代人就必出三公的名門之后。正因如此,他既對宦官有很強的敵愾之心,也有名門出身的死心眼。何進首先捕殺了蹇碩。蹇碩既是宦官又掌控軍隊,是被先帝托付次子劉協(xié)的人物,所以何進必然會先用他來祭旗。接下來何進包圍了養(yǎng)育劉協(xié)的董太后的哥哥驃騎將軍董承的府邸,并殺了董承,董太后因此暴卒。《三國演義》中說是被何進毒殺,《九州春秋》說是自殺。董承雖不是宦官,卻站在何進外甥的對手一方,于是何進就早早消滅了他。因此,何進對誅滅宦官反倒不是意志很堅定。妹妹何太后說如果沒了宦官,就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可見何太后對政治也是有野心的。此外,何進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等人受了宦官的賄賂,也在游說他不要廢止宦官。
這一次,可以想見宦官也要拼命了。不管怎樣,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于是,他們借何太后之名召何進進宮,在嘉德殿前斬了他并棄尸。這是陷入絕境的宦官豁出性命的反擊。在斬了何進之后,他們緊閉宮門,擁戴皇帝劉辯,擺出固守的架勢。
袁紹和堂弟袁術為了誅滅宦官,不停地召集四方猛將豪杰。曹操也收到邀請,但他笑著說“宦官自古就有,不給他們權寵就行了。要誅滅元兇,派一獄吏就已足夠,這樣集結兵力過于小題大做”,不怎么熱心。如果考慮到曹操的父親是宦官的養(yǎng)子,就能理解他為何對誅滅宦官如此不積極。
何進不擇手段,甚至曾召喚以兇暴而著稱的董卓前來。狡猾的董卓在河東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就這樣,何進把事情鬧得太大而成為宦官關注的對象,繼而被誘殺。
袁紹、袁術以及何進的部將們破宮門闖入,抓住了趙忠等十常侍,并斬了他們。去勢了的宦官沒有胡子,長著單調的臉,所以不少沒胡子、發(fā)福的普通人也被誤殺。這天袁紹等人在宮中殺了兩千余人。
十常侍中只有張讓和段珪兩人帶著皇帝和皇弟,幾十個人艱難逃出,卻在一個叫小平津(河南?。┑牡胤奖槐R植等人追上。盧植被監(jiān)軍宦官進讒,受過囚車送歸的屈辱,因此對宦官之恨可謂深入骨髓。事已至此,兩個宦官不得不投河了斷。
皇帝兄弟在由盧植等人護衛(wèi)回宮的途中,總算遇到了剛動身的董卓軍。在董卓詢問事情經過時,皇帝劉辯簡直就是答非所問,而皇弟劉協(xié)則是應答如流??梢哉f真的是選錯了皇帝。
董卓在前往洛陽的途中撿到了皇帝兄弟,所以就有了擁戴的有利地位。進入洛陽后,改元“昭寧”,接著廢了皇帝劉辯,立其弟劉協(xié),改元“永漢”。劉協(xié)正是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
通過廢立皇帝,董卓展示了自己的實力。他以何太后侍奉婆婆時無禮為由將之毒殺,還殺了她母親舞陽君,甚至把自己廢掉的劉辯也毒殺了。
接著董卓獲得相國之位。西漢的建國元勛蕭何擔任了這個職位之后,誰都有所顧忌,雖有呂后時代的呂產等例外,近四百年來這個職位一直空缺。毫無顧忌地登上相國位置的事實表明,接下來董卓有篡奪帝位的想法。年號被恢復成原先的中平六年(189)。
中平六年頻改年號,中平、光熹、昭寧、永漢,既而又是中平,讓人眼花繚亂。
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反對董卓的獨斷專行,尤其是廢立皇帝,全部離開了洛陽。不言自明,他們試圖在不久之后結成反董卓聯(lián)合軍,再次攻打洛陽。
次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反董卓聯(lián)合軍起兵,袁紹自稱車騎將軍。因皇帝在董卓手里,官職是不得已自稱的。
針對于此,董卓強行遷都長安。出身隴西(甘肅?。┑亩空J為,把皇帝移至自己的地盤是上策。他擔心留在洛陽就會陷入孤立。為了斷絕人們的戀鄉(xiāng)情緒,別說是洛陽的宮殿,就連民宅也悉數焚毀,據說是一場二百里以內雞犬不留的大破壞。居民也被強制移居到長安,途中死了很多人。
反董卓聯(lián)合軍中第一個到達洛陽的是出身富春(浙江?。┑膶O堅。他自稱是《孫子》作者孫武的子孫。不過孫堅只是個小縣吏出身,不是所謂豪強家門。他在平定黃巾之亂中立了功,終于做了兩千石的司令官,此時仍歸袁術管轄。他進入洛陽已經是在董卓的大破壞之后了,不過傳說他在一口井中發(fā)現了傳國玉璽。三國時代和蜀、魏三分天下的吳,是由孫堅之子孫策、孫權構筑基礎的。
這樣說來,就不能不提到蜀漢之主劉備了。他也參加了黃巾之亂的平定。然而,其余諸將,不用說曹操本來就是兩千石的司令官,就連孫權都做了兩千石的司令官,而劉備不過是個縣尉,四百石到兩百石的樣子。與其說是論功行賞不公平,不如認為劉備在當時也就這點實力更為恰當。
劉備自稱和漢王室有關系,但當時這樣的人數以萬計。劉備善于結交豪俠,他的出生地盛產名馬,商人張世平、蘇雙在此地販馬,給了劉備一大筆錢。一般認為關羽和張飛是從這個時代起就做了他的手下。至于關羽,《三國志》稱他是解縣(山西省)人,因故亡命,曾寄身于劉備門下。究竟是什么原委則沒有注明。解縣是產鹽之地,可能是關羽走私了屬于政府專賣的鹽,因行動暴露,不得不出逃。
劉備帶著少數幾個一手培養(yǎng)的武將,橫行于亂世中,最終成為蜀漢之主。曹操在董卓入長安的次年——初平三年(192),如前所述,收編了30萬青州黃巾降卒,一躍成為強大勢力。同年四月,長安的董卓死在被王允挑撥的部下呂布手中。
董卓死后,長安陷入他的部將們——李催、郭汜、樊稠、張濟的混戰(zhàn)中。長安曾被更始、赤眉等軍隊變成廢墟,在總算迎來重建的時候,又重新變回以前的荒野。
董卓一死,在長安無法抑制對洛陽思鄉(xiāng)之情的人們就沒有必要繼續(xù)留在這片持續(xù)荒廢的土地上。獻帝一行逃出了長安,時間是建安元年(196)。長安的軍閥們尋思不能放過這枚玉將1,開始追蹤,不過前面也提到過,在黃巾系白波軍的幫助下,獻帝他們終于回到了東都。然而,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曹操將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許(河南省許昌)。這段時期,洛陽也開展起重建工作。
通過董卓的事例可以發(fā)現,擁戴皇帝的人占據著絕對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