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對于內城已經陷落似乎將信將疑,帶領心腹太監(jiān)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處瞭望,但見烽火燭天,確信內城陷落無疑,才返回乾清宮布置應急善后事宜,他要在自己殉國之前,命令家屬先殉國。
朱由檢首先叫來三個最大的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叫宮女取來舊衣服,親自給他們換上,系上衣帶。臨行前朱由檢諄諄告誡他們:“各自逃生去吧!你們往日是太子、親王,逃難出宮后,就是小民了。做小民要小心謹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稱呼老爺,年輕的叫聲相公;如果遇到農夫,年老的要稱老爹,年輕的要叫老兄;你們要叫讀書人先生,叫軍人長官。好了,我要為社稷去死了,不然我沒有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如果你們能夠不死,長大后千萬不要忘了報父母之仇,不要忘了父親今日的告誡。”這完全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臨終囑托。朱由檢既擔心三個兒子能否逃出皇宮,又擔心他們在深宮長大,不通人情世故,難以在亂世安身立命。朱由檢擔心自己的兒子不僅做不成皇子,連平民也做不成。
朱由檢無限感慨地注視著即將永別的兒子。終于,一生的無奈和失意都爆發(fā)了出來。朱由檢大喊道:“你們何苦生在帝王家啊!”說罷朱由檢搶先大哭起來。周邊的侍從宮人也都被這生離死別和父子真情感動,失聲痛哭。
三個兒子被送往外祖家逃命,結果剛出宮就被農民軍俘虜。朱由檢再找來周皇后,讓妻子自殺。周皇后自殺后,朱由檢又去見皇嫂懿安張皇后,也讓她自殺,張皇后隔著簾子和朱由檢拜別后自殺了。朱由檢大受刺激,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重復道:“你為何要生在帝王家?”說完,他拔劍砍向女兒。長平公主趕緊用手臂遮擋,結果雖然沒有傷及要害,卻被砍去了一條胳膊,頓時暈厥過去。發(fā)瘋的朱由檢以為公主死了,持劍闖入后宮,手刃袁貴妃、樂安公主、昭仁公主。宮中的太監(jiān)和宮女們四散逃命。最后后宮空蕩蕩的只剩下殺完至親后的朱由檢。
在大明王朝的最后時刻,朱由檢在陪侍太監(jiān)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故宮后的景山),在壽皇亭旁上吊自殺,時年35歲。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1644年3月,統(tǒng)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農民軍發(fā)現朱由檢尸體時,只見他披發(fā)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他死前在衣襟上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痹谶@段遺書中,朱由檢還是將自己和王朝的失敗歸結為大臣們誤國誤民,沒有執(zhí)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張。面對祖宗基業(yè)的完結,朱由檢痛心異常,覺得沒有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因此自己摘去了皇冠,用頭發(fā)將面容覆蓋起來。最后他請求農民軍有怨氣發(fā)泄到他身上就可以了,不要傷害百姓。這個時候,朱由檢流露出了愛民之心和人性光輝。殊不知,對于執(zhí)政帝王來說,缺乏治國能力,將國家弄得一團糟就是最大的不愛民。
柏楊在《中國人史綱》評價朱由檢說:“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檢并不是不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猶如小學生沒有寫出博士論文的能力一樣。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發(fā)脾氣的時候不可理喻,而且?guī)缀跏且惶於男r都在發(fā)脾氣。他對自己的錯誤永遠有動聽的掩飾,絕不尋求更正,卻喜歡他的部下歌頌他英明。”
清朝撰寫的《明史》評價朱由檢道:“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