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石油改變中東(2)

牛津歐洲史(第四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2.蘇伊士危機

1952年,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失敗不到四年,埃及又爆發(fā)革命。腐敗的君主統(tǒng)治被一組由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領導的軍官推翻。他們建立了共和國,他們主張婦女解放、推翻守舊的宗教法庭,推行一黨制、實行選舉。由于西方既是殖民主義又親以色列,納賽爾向蘇聯(lián)尋求幫助。捷克和蘇聯(lián)軍隊進入埃及,蘇聯(lián)技術人員隨后進入埃及。

納賽爾最主要的改革策略是為尼羅河建一個新堤壩。他開始指望美國幫他建設,但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原因,美國改變了主意。納賽爾對美國實施報復,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以前蘇伊士運河歸一家英法合資企業(yè)控制。在后來的幾個月,新埃及政府掌控著蘇伊士運河的交通。同時,法國和英國政府秘密與以色列聯(lián)盟。

1956年秋,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英法軍隊在蘇伊士登陸。蘇聯(lián)威脅要武力保護埃及。由于英法秘密與以色列交易,美國拒絕支持以色列。在蘇聯(lián)和美國的共同支持下,聯(lián)合國譴責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為,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占領埃及和以色列前沿陣地,被埃及關閉的蘇伊士重新打開。歐洲在中東的影響劇減。

3.阿以爭端

蘇伊士事件后,納賽爾的經(jīng)濟政策主要是要支撐快速增長的人口問題。1967年,他要求聯(lián)合國1956年入駐的維和部隊撤軍,聯(lián)合國秘書長吳丹表示同意。埃及開始反以色列宣傳運動,并關閉到以色列依拉夫港唯一的海上通道——堤藍海峽。以色列開始了新的戰(zhàn)爭,在地面摧毀埃及空軍,攻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力量。六天中他們踏遍了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包括約旦所屬的耶路撒冷,與敘利亞接壤的戈蘭高地南部。

以色列六天戰(zhàn)爭不僅羞辱了納賽爾,也羞辱了蘇聯(lián)。埃及撤退后,蘇聯(lián)提供的器械也被丟棄。蘇聯(lián)在聯(lián)合國替阿拉伯說話、譴責以色列。重整埃及軍隊。以色列軍隊控制著所有占領的土地,如果戰(zhàn)爭剛結束就談判,以色列說不定會交還這些土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的態(tài)度越來越堅決。而且任何一個以色列政府也不會放棄耶路撒冷或戈蘭高地,因為這兩個地方能防止敘利亞的進攻。

對于納賽爾領導的阿拉伯聯(lián)盟而言,拒絕直接與以色列談判或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開始重整軍備。埃及聲稱它的目標就是報仇。以色列就像個大軍營,年輕的男人和女人同樣在軍中服役,以防止受到攻擊。

1969—1970年,緊張氣氛在中東彌漫,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組織游擊隊攻擊以色列及以方從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搶來的土地。黎巴嫩政府向來慎重對待基督教和穆斯林的關系,現(xiàn)在卻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威脅,被迫撤出最靠近以色列的黎巴嫩領土。在蘇黎世機場和特拉維夫,恐怖分子襲擊載有以色列人的飛機。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針對獨立權問題采取行動,與中國談判,迫使納賽爾修改宣言,并要求聯(lián)合國重視。1970年秋,恐怖主義分子一天內(nèi)劫持四架飛機,將乘客作為人質(zhì)要求釋放他們自己的俘虜。在此后激烈的談判中,阿拉伯游擊隊與約旦政府產(chǎn)生敵意。敘利亞支持游擊隊,美國支持約旦國王侯賽因,蘇聯(lián)也很快做出反應,敘利亞撤軍,美蘇遏制了這一態(tài)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