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伊斯蘭教的制度、戒律和教義
穆罕默德這位多神論者受到各種迷信的壓迫和困擾,一千種起源于埃及的宗教儀式,全部摻入摩西所堅持的重要戒律,福音的精神在教會夸耀的排場中早已化為泡影。麥加的先知在偏見、策略或愛國心的誘惑之下,試圖肯定阿拉伯人的宗教儀式和膜拜天房的習俗。然而穆罕默德本人定下戒律,教導更為簡樸和理性的虔誠,禱告、禁食和施舍是每個穆斯林的宗教職責,應該心中常存希望: 祈禱會接近真主到達半途,禁食會被送到真主宮殿的門口,施舍會讓他登堂入室這些戒律像是朝圣、祈禱、齋戒、布施和凈身最可信的記載,馬拉西、雷蘭和夏爾丹從波斯和阿拉伯神學家的作品中摘錄出來。馬拉西是個心存偏見的指控者;身為畫家的夏爾丹,用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行為;雷蘭是智慧過人的學生,在烏得勒支(Utrecht)的小室中神游整個東方世界;圖內(nèi)福爾(Tournefort, Joseph Pitton de, 1656 A.D.1708 A.D.,法國旅行家)第十四封信敘述在土耳其所見到的宗教狀況。。
其一,根據(jù)傳統(tǒng)的夜行說法,使徒在親自與真主相會之時,已經(jīng)受命要讓他的門徒每天必須做五十次禱告。在摩西的勸告之下,請求減輕這難以承受的負擔,禱告的次數(shù)慢慢減到五次。根本不考慮工作還是娛樂,也不管在什么地點和時間,凡是虔誠的信徒都必須在天亮、正午、午間、黃昏和入夜各進行一次禱告。處在當前宗教熱忱頹廢的時?,我們在外游歷的旅客看到土耳其人和波斯人,深為他們謙恭和專注的精神所感動。潔凈是祈禱的鑰匙,古代阿拉伯人奉行不渝的凈手、凈臉和凈身儀式,在《古蘭經(jīng)》有嚴格的規(guī)定,只有在缺水時可以用沙來替代。無論是坐著、站立或者趴俯在地進行禱告,習俗或權威對所用的詞句和姿態(tài)都已經(jīng)律定,但是禱詞短促而熱情,虔誠的行為不會因冗長的儀式而生厭,而且每一個穆斯林對自己而言都具有教士的身分。那些拒絕使用圖像的一神論者,發(fā)現(xiàn)有必要讓自己的眼光和思想集中在克布拉(kebla)上面,那是地平在線的一個點,用來限制想象像野馬一樣四處奔騰。穆罕默德這位先知最早滿足猶太人,想選擇耶路撒冷作為標的,最后還是回歸自然的偏愛,無論是阿斯特拉罕(Astracan)、菲茲(Fez)或德里(Delhi)各個不同的民族,每天五次滿懷虔誠把頭朝著麥加圣廟的方向。然而為了禮拜真主,任何地點都是同樣純潔,穆斯林認為在街頭和在家中禱告完全一樣,為了有別于猶太人和基督徒,把每個星期五定為進行公共禮拜活動的日子,民眾都到清真寺去集會,阿訇是受人尊敬的長者,走上講壇開始禱告和布道講話。伊斯蘭教沒有教士也不奉獻犧牲,這種宗教狂熱的獨立精神用鄙視的眼光看待迷信的神職人員和奴隸。
其二,穆罕默德這位先知,對于自己的教友輕易發(fā)誓要禁絕肉食、女色和睡眠,一直抱著批評和不表贊同的態(tài)度。他對自愿悔罪的苦行僧穆罕默德譴責基督徒,說他們除了神以外,還把牧師和僧侶視為自己的主子,然而馬拉西為禮拜的儀式提出辯解,特別對教皇大力維護,同時從《古蘭經(jīng)》引用惡魔或撒旦的例子,因為他拒絕敬拜亞當而從天國貶到地獄。
厭惡他們過著苦難生活和追求虛名,因而堅決表示不容許這些僧侶加入他的宗教薩萊對《古蘭經(jīng)》第五章的注釋,參考賈拉洛汀(Jallaloddin)和阿爾?貝達威的權威著作,德貝洛宣稱穆罕默德譴責靠宗教為生的人。伊斯蘭教出現(xiàn)成群結隊的托缽僧和苦行僧,那是回教紀元300年以后的事。
然而他卻規(guī)定每年有三十天的齋期,當成凈化靈魂和壓制肉欲的紀律,能夠順從真主的要求,對他的信徒是有益的訓練,應該人人遵守奉行不渝。齋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穆斯林全都不吃不喝、不近女色、不可沐浴、不用香料,放棄一切可以恢復體力的營養(yǎng)物品,隔絕一切能夠滿足感官的愉悅娛樂。隨著陰歷的變化和輪轉,齋月交替出現(xiàn)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天。受著折磨的教徒口渴難忍不能進滴水,必定熱切期盼枯干而酷暑的一天趕快結束。禁絕酒類適用于某些階級的僧侶或隱?,只有穆罕默德的戒律才使戒酒成為極其普遍的法規(guī)。在他的命令之下,全世界有相當多的人類,戒絕那危險卻有益身體的飲料。這種痛苦的限制常為放縱無度的人打破,也為裝模作樣的偽君子所逃避,但是推行這些禁令的執(zhí)法者,不會用飲酒來誘騙教徒,因為會受到縱容口腹之欲的指控。
其三,穆斯林的惻隱之心及于所有的動物,《古蘭經(jīng)》一再教導要幫助貧苦和不幸的人,這些不算是善行,而是嚴格要求不可推卸的責任。穆罕默德或許是唯一為慈善行為劃分明確界線的立法者,標準可能因財產(chǎn)的多寡和性質(zhì)而有所不同,包括的內(nèi)容是錢財、谷物、牛只、果?或商品。一個穆斯林在把歲入的十分之一捐獻出來之前,便沒有盡到法律所規(guī)定的責任。要是他因欺騙和逃避使得良心受到譴責,為了彌補過失必須將原來的比例提高到五分之一馬拉西出于嫉妒的心理,特別提到羅馬天主教的布施更為慷慨,像是有十五所大醫(yī)院接納數(shù)以千計的病人和朝圣客,每年為一千五百名少女準備嫁妝,有五十六所貧民學校招收男女學生,一百二十個慈善社團用來救濟貧苦的同胞。倫敦的慈善事業(yè)包括的范圍更為廣泛,我怕這方面主要還是出于人道的關懷,并不完全是宗教的關系。
仁慈是正義的基石,我們通常不會傷害那些受到幫助?人,一位先知可以宣示天國和未來的秘密,有關道德的原則,他只能重復內(nèi)心所受到的教訓。
伊斯蘭教靠著獎勵和懲罰來維系兩大信念和四項職責,穆斯林的信仰始終專注于最后審判和世界末日。先知并未肯定說明最后的災難何時來臨,只是含糊提到宇宙解體的預兆,到那時無論天上地下所有的生命全部毀滅,萬物回歸到原始的混沌狀態(tài)。新的世界在一陣號角聲中再度呈現(xiàn),天使、精靈和人類從死中復活,人的靈魂重新與肉體結合。復活的理論最早是埃及人提出希羅多德(Herodotus, 484 B.C.430 B.C.,希臘史學家)的輪回之說,是非常逼真的地獄景象,埃及?和希臘人,還有古代的詩人和哲學家,已經(jīng)用想象將它繪制出來。
他們制作木乃伊和建造金字塔,要在三千年的時間中為靈魂保有古老的住處,這種企圖只適合少數(shù)人而且也不可靠。穆罕默德根據(jù)合乎哲理的精神,一切依仗造物主的大能,憑著他的一句話,使得毫無氣息的泥土重新獲得生命,無數(shù)不再保留原有形式或實質(zhì)的原子開始聚合《古蘭經(jīng)》提到極為明智的奇跡,能夠滿足亞伯拉罕的好奇,也能堅定他的信仰。
靈魂的中間狀態(tài)很難表達清楚,有人堅信靈魂具有非物質(zhì)的特性,很難理解在沒有感覺器官之時,究竟如何思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