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節(jié):再適齊國 首見宣王(5)

孟子傳 作者:曹堯德


宣王追問道:“依夫子高見,似寡人者,能夠王天下嗎?”

孟子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當然能!”

孟子愈是回答得干脆,肯定,齊宣王愈是不放心,還以為這是阿諛之辭呢,他要弄個明白,問道:“夫子何以知寡人能王天下呢?”

孟子不能不說出一番理由來,而且舉事實為證。

原來齊臣胡齡曾告訴過孟子一件事。

一天,齊宣王正坐于金殿之上批覽奏章,忽然有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殿下經(jīng)過,宣王一時興發(fā),問道:“汝將牽牛何往?”牽牛的人答道:“前去宰殺,將以其血釁鐘?!毙醯溃骸胺帕怂?,看他顫若篩糠,無罪而送進屠場,像殺一無辜之民,寡人實在不忍?!睜颗H朔磫柕溃骸澳敲?,廢除祭鐘儀節(jié)嗎?”宣王果斷地命令道:“豈可廢除,以羊易之!”

講完了這件事,孟子說:“憑著陛下這種不忍見牛觳觫(hú sù)之心,擴而充之,便可實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雖齊之百姓皆以陛下為慳吝,但臣知陛下有仁慈不忍之心?!?/p>

齊宣王聽了搖頭嘆道:“確有一班無知之民以為寡人吝嗇,竟舍不得宰一頭牛去釁鐘。齊國疆域雖小,難道會舍不得一頭牛嗎?寡人確系不忍心視其顫抖哆嗦,無罪而被送進屠場,像一個無辜的人而被牽去殺頭,故以羊易之?!?/p>

孟子說:“請不要責備百姓錯怪大王的美意,羊小而牛大,羊賤而牛貴,陛下以小易大,以賤易貴,百姓豈能體解陛下之深意!倘說大王可憐那牛無罪而被送進屠場,那么,羊和牛又有何不同呢?”

齊宣王被問得張口結舌,不時地抓耳撓腮,半天才結結巴巴地說:“是呀,這究竟是為什么?連寡人自己也說不清,但可對天起誓,寡人絕非吝嗇錢財而以羊易牛。可是,宰羊與牛,究竟有何不同呢?看來百姓說寡人吝嗇,不無道理……”

齊宣王不忍心殺牛,這是一片好心,百姓不但不領情,反而說他小氣吝嗇,萬一弄不好,這位國君一發(fā)怒,又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頭落地。所以孟子設法緩和齊宣王的情緒,作一疏解。其次,孟子也為了要齊宣王接受他提出的意見,施行王道仁政,所以,在這里以幽默和輕松的口吻把話鋒一轉(zhuǎn),說道:“此乃小事一段,百姓如此誤解,倒也無妨,臣知陛下有一顆仁愛之心,陛下見牛而未見羊,君子對于禽獸,見其生則不忍見其死,聞其聲則不忍食其肉,故君子遠庖廚而居?!?/p>

齊宣王聽后,那團籠罩在心頭的霧靄被一陣清風吹散了,心的海洋里泛起了興奮與激動的波瀾,他無限感慨地說:“《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說的便是孟夫子這樣的人呀!寡人雖說是這樣做了,但卻說不出其中的道理,經(jīng)夫子這一指點,心中頓覺豁然明亮起來。不過,這種不忍之心與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有什么關系呢?”

孟子避開了宣王的問題,反問道:“倘使現(xiàn)在有人向陛下報告說:‘予之力足以舉千鈞,但不足以舉一羽,予之視力能明察秋毫之末,但卻看不見一車柴薪?!垎柋菹?,您能夠相信嗎?”

齊宣王捋著稀疏的短須,搖著頭嘿嘿地笑著,心里想:“你孟夫子在跟寡人開什么玩笑呀!”但他知道君子無戲言,笑過之后肯定地答道:“當然不相信!世上哪有這樣的人,哪有這樣的事呢?”

孟子知道齊宣王不會相信這不合事理的假想,但他要齊宣王親口否定,才好作深一層的進言。所以齊宣王一否定了這比喻的可能性,他立刻收斂了那漫不經(jīng)心的神態(tài),漸漸變得莊重嚴肅起來,說道:“陛下不忍之心恩澤禽獸,卻未能使百姓擺脫痛苦,過上安和樂利的生活,這是為何?由此看來,舉不起羽毛者,因為他不肯用力;不見輿薪者,是因為他不肯用明;齊之民不得安寧者,是因陛下不肯施恩于民也。依臣之見,陛下未能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為,而非不能為也……”

孟子說齊宣王有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但卻沒有去實行,齊宣王想,我齊國如此富強,要做的都已經(jīng)做了,而你還說我沒有做,那么怎么樣才算是做了呢?于是他反問道:“請問夫子,不肯為與不能為,二者有何不同?”

孟子回答說:“倘使叫一個人挾泰山而超北海,他說不能,誠不能為也;倘使命其為長者躬身施禮,他說不能,是不肯為,非不能也?!?/p>

孟子在暗示齊宣王,他有此權能不是做到做不到的問題,而是肯做不肯做的問題。因此答復了齊宣王的問題之后,馬上直截了當?shù)刂傅绞聦嵣蟻?,緊接著說:“倘陛下肯施仁政于民,肯行王道政治,以齊當前之國力和所處之政治環(huán)境,統(tǒng)一天下,非屬挾泰山超北海之類,而屬向長者躬身施禮之類?!?/p>

孟子不待齊宣王插嘴,繼續(xù)說道:“尊敬自己的尊長,從而推及到尊敬他人的尊長,愛護自己的子女,從而推及到愛護他人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均由這一原則出發(fā),統(tǒng)一天下則易反掌!”《詩》云:“做妻子的榜樣,再推及到兄弟,一進而推及到封邑和國家。即是說一個人應將自己的好心美意由近及遠地推廣開去。為人君者,推恩足以安天下,不推恩難以保妻子,歷史上有多少刻薄寡思之君,皆不得善終。古之圣賢,諸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乃至齊桓、晉文這些人,他們在思想上、功業(yè)上,之所以能夠超過常人,令人望塵莫及,關鍵在于他們能推己之仁心,推己之善行,即:孔子所謂推己及人之恕道。如今陛下的不忍之心足以使禽獸沾光,百姓卻不得獲益,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凡物稱然后知輕重,量然后知長短。物尚且如此,人心更是如此,要經(jīng)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能對自己有所認識,有所改善。

“陛下頻頻發(fā)動戰(zhàn)爭,興師動眾,將士歷險赴難,結仇構怨于諸侯,莫非陛下惟此而愜心悅意嗎?”

齊宣王急忙解釋說:“不,不,寡人豈能愜意于生靈之涂炭!不過是為了滿足寡人之最大欲望而已?!?

“陛下之所大欲是什么,能講與為臣聽聽嗎?”孟子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