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節(jié):人性之辯 盡心之說(2)

孟子傳 作者:曹堯德


“如此說來,善性即四心,對吧?”屋廬子問。

孟子微頷其首說:“正是,亦即所謂之四端也?!?/p>

“何謂四端呢?”屋廬子追問。

孟子解釋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肢也。”

陳臻問:“請問夫子,四端從何而來?是與人俱生的,還是后天習(xí)染而成的呢?”

孟子回答道:“仁義禮智乃先天所固有,非后天習(xí)染而成?!?/p>

高齊問:“夫子說人性皆善,有何依據(jù)嗎?”

孟子問:“譬如我等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嬰兒啼哭著爬至井邊,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大家會置若罔聞,袖手旁觀嗎?”

“不,跑上前去將嬰兒抱離井口?!蓖瑢W(xué)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孟子繼續(xù)問:“嬰兒與我等非親非故,為何要救其脫離險境呢?是其父母富貴,欲與之攀結(jié)交情嗎?是為了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榮譽(yù)嗎?還是厭惡那孩子的哭聲呢?……”孟子這樣問著,用目光掃視著一張張親切的臉,見弟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心中在說著同一句話:都不是。他見大家默不作聲,說道:“這便是惻隱之心。由此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就在孟子給眾弟子講解人性皆善的第五天,因利渠畔上演了一出駭人聽聞的悲劇。有一財主與兒媳私通,被妻子發(fā)現(xiàn),兒媳無臉面見世人,懸梁自盡。財主因妻子毀壞了他的一朵鮮花,一怒之下將妻子殺死。兒子在縣衙為小吏,聞訊趕回家中,見其父殺妻奸媳,滅絕人倫,便挺劍上前,刺于父親心窩,其父血流如注而亡。小吏見家破人亡,自己又忤逆殺父,犯了死罪,索性揮劍自裁。一連數(shù)日,這件事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孟門的弟子們則對老師人性皆善的學(xué)說發(fā)生了懷疑。孟子就這件事對弟子們做了進(jìn)一步的講解。他說:“誠然,這財主一家三口,均系不仁不義之徒,禽獸不如之輩,然而這并非其天生的資質(zhì),而是舍棄了修養(yǎng),不能自律,喪失善性的表現(xiàn)。齊都臨淄南郊有一座牛山,牛山之木曾是繁茂得遮天蔽日的,因其郊于都城,構(gòu)筑宮殿,興建民宅,營造作坊,無不到山上采樹伐木,久而久之,牛山之木豈能茂繁依舊!當(dāng)然,砍伐之后,因有陽光照射,雨露滋潤,又有新枝嫩芽長成,可惜放牧者熙來攘往,絡(luò)繹不絕;牛遍山,羊滿坡,人踏獸啃,故變成了濯濯童山。人見其濯濯禿禿,以為未嘗生長過樹木,這豈是山之本性?在某些人身上,如這財主的一家四口,難道就從無仁義之心嗎?其所以失其善性良心,亦猶斧斤之對于樹木,旦旦而伐之,還能夠再蔥蘢茂密嗎?世間萬物,得到滋養(yǎng),便能生長;失去滋養(yǎng),即使原來生機(jī)勃勃,亦會漸漸枯萎、消亡?!?/p>

在這些一般性的討論和詢問中,萬章素來很少發(fā)言,他像一頭牛,只要來到草地,便低著頭,伸出長舌,拼命地將各種各樣的草都食于口中,裝入胃內(nèi),幾乎是多多益善,待離開草地之后,或臥,或立,乜斜著雙眼,慢慢地反芻回嚼,消化吸收,待百思不得其解時,再去請教老師,所以萬章所提的問題,每每都較深刻,有分量。人性,是孟子教授的新內(nèi)容,是同學(xué)們過去不曾接觸過的新問題,且很抽象,難以理解,課堂上便七言八語地議論紛紛,學(xué)生的提問常常打斷老師的講解。萬章則默默地聽著,記著,思考著,課后翻閱有關(guān)書籍。通過翻閱對比,萬章發(fā)現(xiàn),孟夫子所講與古人不同。古書上講的,與生俱有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和感官欲望,如飲食男女,耳目口腹之欲等,而孟夫子講的則是社會上的道德倫常關(guān)系,強(qiáng)調(diào)社會群體關(guān)系中的自我與他我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注重心靈的自我完善與自我調(diào)節(jié)。怎樣看待這兩者的不同呢?萬章帶著這個問題去請教孟子。

聽了萬章的提問,孟子很感欣慰和甜蜜。是呀,這種美的享受,只有當(dāng)教師的才有福分獲得。孟子津津樂道地回答了萬章提出的問題,他說,所謂人性,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兩個方面。生物性即人的自然本質(zhì),如口之于味,耳之于聲,目之于色,腹之于飲食,四肢之于安佚,男女之于性欲匹配等;社會性亦即人的社會本質(zhì),如仁、義、禮、智四德。自然性也好,社會性也罷,都是與生俱來,先天所固有的。人的自然性可稱作小體,社會性可稱作大體。動物只有小體,而無大體,即動物只有耳目口腹之欲,而無仁義禮智四德,這便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剛。

“四德與四端的關(guān)系怎樣?”萬章問。

孟子回答道:“四端即四心,亦即人之善性。心之官職在思考,此乃人之所獨(dú)具,動物則無能思之心。人之善性,用心思考則得之,不用心思考則失之,喪失善性者,則無異于禽獸也。反之,肯用心思考,能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者,便可將四端擴(kuò)張成四德。求滿足大體之需者為君子,求滿足小體之欲者為小人?!?/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