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內(nèi)戰(zhàn)(1642—1649)
英格蘭在幾條陣線上形成分裂,部分是種族和領(lǐng)土的,部分是社會和經(jīng)濟的,部分是宗教的。保王派的力量大部?在北部和西部,其城市化和繁榮程度都要遜色于其他地區(qū),主要由忠誠于王權(quán)和教權(quán)的鄉(xiāng)紳所控制。
議會的力量主要在南部和東部,特別是倫敦和東英吉利亞,在那里,新教得到廣泛的支持。蘇格蘭人對雙方都是一個威脅,他們不相信英國議會,也同樣不相信曾將主教強加于他們教會之上的國王。
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爭形勢起初并不明朗。保王黨人,或者騎士,都是從習(xí)慣于騎馬的階級中征募而來,他們是優(yōu)良的騎兵,因此,具備初期的騎兵優(yōu)勢。使平衡倒向議會一邊的是一支特殊軍隊的組建,這支部隊從東部各郡的熱誠的清教徒中征募兵員,他們在嚴格紀律的?束之下逐漸被鑄造成鐵甲軍。他們的領(lǐng)袖是一位清教徒,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他于1644年在馬斯頓荒原(Marston Moor) 取得了一場關(guān)鍵性戰(zhàn)役的勝利。議會軍隊重組為新模范軍(New Model Army),并以在宗教和政治上的激進分子為補充者,成為對抗保王黨的圓顱黨(來自于他們的短平頭)。在1645年的納斯比(Naseby)戰(zhàn)役中,新模范軍大獲全勝,絕望中的查理向蘇格蘭軍隊尋求庇護,而蘇格蘭人將其轉(zhuǎn)交給了英國議會,作為回報,他們得到了40萬英鎊的欠款。
當(dāng)時出現(xiàn)的情形將會在1792年的法國革命和1917年的俄國革?中重演,只是時空不同而已。開始這場革命和控制長期議會的溫和派面臨控制新模范軍的更為激進派別的對抗。在宗教方面,溫和派是長老會教徒或國教低教會派教徒,他們尋求保留某種教會的教規(guī)和儀式;在政治方面,他們是君主立憲主義者。激進派是獨立派教徒或公理會教徒,他們反對教會受到中央組織的規(guī)制,他們已經(jīng)對查理失去任何信任,所以,正在考慮一個采用共和政體的英格蘭。這種局勢由于長老會的蘇格蘭教徒將圓顱黨視為宗教無政府主義者而進一步復(fù)雜化。
在1645年之后的幾年中,充滿了令人厭煩的談判,期間,查理等到時機獲得了蘇格蘭人?幫助。在1648年,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打敗了入侵的蘇格蘭人,他的軍隊抓住了國王。議會仍舊掌握在溫和派的手中,它那時拒絕做軍隊想要做的事情,即廢黜查理。于是,圓顱黨領(lǐng)袖命令陸軍上校托馬斯·普賴德(Thomas Pride,卒于1658年)用武力將96名長老會議員清除出下院。上校在1648年12月所做的這一切,無任何合法性借口。在“普賴德清洗”(Pride’s Purge)之后,長期議會原500多名議員,僅有約60名的激進派留了下來,這個殘余物因此被稱為殘余議會(the Rump Parliament)。殘余議會在激進派特設(shè)的高級法院對查理做出審判,其中59人判他死?。在1649年1月30日,查理被斬首。直到最后,他還堅持:國王不受世間任何上級司法權(quán)所審判,他的理由是英格蘭人民的理由,如果他被壓制而沉默,所有其他人也將這樣。歐洲的君主們?nèi)缃裼辛艘晃谎车勒撸谠S多英格蘭人的眼中,議會為一個明顯的非法舉動所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