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波旁王朝時期的法蘭西(5)

牛津歐洲史(第二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當亞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1659—1743)繪制這幅肖像畫時,路易十四正值63歲,處于權力的巔峰,畫中的路易擺出一副明顯是裝腔作勢的樣子。在這個背景之下,亞森特使人們回想起另一個偉大帝國羅馬,他用飄拂的長袍,象征權力的儀式佩劍和裝飾性的假發(fā)套,表現(xiàn)出路易的力量和優(yōu)雅氣質(zhì)。這幅畫像懸掛在巴黎的盧浮宮。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Art resource, NY)

Liberties),有效地聲稱,“被法蘭西和高盧教派所容許的教規(guī)和慣例”同教皇的傳統(tǒng)權威同等重要。路易十四隨后將其宗教政策的目標定為施用一句法國格言,即un roi, une loi, une foi(單一國王、單一法律、單一信仰)。

黎塞留所打擊的只是胡格諾教派的政治特權,路易則在1685年打擊了他們基本的寬容權利,并于1685年最終廢除了《南特敕令》。5萬個胡格諾教派的家庭逃向國外,主要逃往普魯士、荷蘭、荷蘭在南非的殖民地、英格蘭和英屬北美。流亡者的實踐技能和知識能力加強了接受他們的地域的實力,勤勞的工人和數(shù)千名經(jīng)驗豐富的水手、士兵、官員的離開削弱了法國。一些胡格諾教徒留在了法國,盡管有迫害,但仍舊秘密地進行禮拜。另一些胡格諾教徒逃到新教國家,在那里他們致力于反路易十四的連續(xù)宣傳。

在天主教會內(nèi)部,路易試圖壓制他所反對的兩個運動。雖然兩個群體繼續(xù)留在天主教會內(nèi),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反對“反宗教改革?的人。寂靜主義者,一群由珍妮·瑪麗·蓋恩(Jeanne Marie Guyon,1648—1717)夫人領導的宗教狂熱者,尋求一種更加神秘和情緒化的宗教信仰,相信上帝的直接啟示和與上帝的完美結合,因此,神甫就是沒有必要的。但是,他們自我表現(xiàn)和自以為是的傾向,以及他們對宣傳的熱衷,暴露了他們名稱的虛偽性,并冒犯了國王的禮儀觀念。詹森主義者(Jansenists),有時被稱為天主教會的清教徒,他們是一個品格高尚的群體,其最著名的代言人是身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布萊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2—1662)。詹森主義者得名于伊珀爾(Ypres)主教科利厄斯·詹森(Cornelius Jansen,1585—1638),在宿命論上,采取幾乎是加爾文主義的立場。他們強調(diào)需要服從的是上帝而不是人,無論這個特定的人的身份有多么尊貴。他們因此置疑國王和教皇的權威,并攻擊教皇的代理人耶穌會士。在統(tǒng)治末期,路易對詹森主義者越來越感到憤怒。1709年他拆毀了詹森主義者在皇家港(PortRoyal)的據(jù)點,1713年他得到了來自羅馬的教皇訓令《克雷芒通諭》(Unigenitus),通諭譴責了據(jù)稱包含于一篇神學論文中的詹森主義原則。路易死后所留下的全部有害遺產(chǎn)中,《克雷芒通諭》也許是最致命的。后半個世紀,關于《克雷芒通諭 》的政治爭論一再爆發(fā)。詹森主義者對君主制強迫做法的抵制將最終侵蝕法國君主制的真正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