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徐弘基等迎福王于江浦。
五月初二日,群臣勸進,王辭讓稱監(jiān)國。
十一日,群臣勸進,箋三上,王許之。
十二日,史可法被迫自請督師江北,許之。
十五日,王即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十九日,史可法陛辭出京,督師揚州。
不到半個月的功夫就迫使東林黨的領袖,東南的人望史可法離開南京督師揚州。在當時在朝的人士和史可法本人是不同意這種做法的。史可法的幕客應廷吉所做的《青磷屑》這樣地說:"士英入?yún)C務,可法動受其制,不得已而出。"但史可法決不僅為個人打算,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下只有和衷共濟,才能打破僵局,而達到恢復中原的目的。于是史可法接受了這項命令,即刻陛辭弘光帝去到揚州督師了。
這個消息傳到各地以后,馬上引起各地人民一致的反對和憤慨。蘇州吳縣的廩膳生盧渭憤慨地說:"秦檜在內(nèi),而李綱在外,事情那能會成功,明朝的國勢可知了。"這是拿馬士英比作秦檜,拿史可法比作李綱,當時的人士對于史可法的評價,已經(jīng)認為他是一位復興祖國的民族英雄了。各地的人民都呼喚著說:"何乃奪我史公!"趕快"還我史公"。于是南京的好幾百個太學生聯(lián)名上書要求弘光帝收回成命,他們說:
"日者忽聞(史可法)出代督師之命,眾心惶惑未識所措。雖淮陽系南都門戶,畢竟朝廷是天下根本。若可法在朝,則出師命將,直可取燕云而復帝都,固本安民奚但保江淮而半壁?;搓栯m急,宜別命一督臣,使可法從中調(diào)度,則兵糧有著著應手之模。萬一可法自行,雖身任督師,而中樞已更成局,實戰(zhàn)守有事事紛擾之漸。即后起必有善圖,而前功不無變廢,機會一失,局面盡移,此江南士民所以奔走號呼,不能不伏闕哀吁者也。"
史可法的督師揚州,不僅是關乎可法個人的行動,而是代表兩黨勢力的消長--正義的消沉和邪氣的增長,也決定了弘光政權前途的趨勢。在敘述史可法督師揚州的情況以前,不可不述史可法簡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