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歷史的回聲(1)

中國知青夢 作者:鄧賢


公元一九九一年初春,原云南生產建設兵團部分四川知青為了紀念赴滇支邊二十周年,決定在成都舉辦一次大型圖片回顧展。提議辦展覽并熱心投入的,大多是當年兵團的知青干部,他們有熱情,思想活躍,富有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并對過去那段并不輝煌的歷史始終取一種基調昂揚的樂觀態(tài)度?;I備組成立伊始,第一個議程便是給展覽取個總標題。標題如同嬰兒的名字,寄托人們對于回顧展乃至歷史的全部期待。

議論結果,回顧展有了一個相當令人鼓舞的命名:

——“青春無悔”。

總標題之下,還有一段注釋性題記,摘自《普希金詩選》:“一切的痛苦都將過去,而過去了的,就會變成美好的回憶。”

我不禁對這位俄羅斯詩人的話產生了某種本能的懷疑:如果一切過去了的痛苦都不成為痛苦,那么猶太人對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人民對于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對于原子彈,他們會將那場噩夢變成美好的回憶么?!

詩人固然離不開浪漫主義的滋養(yǎng),但是浪漫主義并不等于歷史。

一九七一年春,首批成都知青赴云南支邊不久,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十名平均年齡只有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剛剛到達邊疆農場的女知青,在一個靜謐的夜晚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吞噬。大火過后,人們只在廢墟里找到一堆緊緊擁抱在一起的蜷曲的殘骸。當時這件事震動了成都?;I展期間,我們好不容易找來女知青的照片,準備放大展出,以志紀念。不料很快遇到一個小小的難題,就是沒有人熟悉她們和能夠弄清這些姑娘的姓名簡歷。我為此又費了一番周折,終于找到幾位死者生前連隊的男知青,請他們提供女知青情況。

然而這是一個令人難堪的場面。知青們搔著頭皮,相當尷尬地回憶了許久,終于為我湊出了七個半女知青的姓名。

其中那半個只有姓,據(jù)說還不大確切。

歲月悠悠,往事如云如煙。在塵封的記憶倉庫里搜尋二十年前那些早已淡漠的生活往事乃至人物印象自然是件不大容易的事,何況他們已經(jīng)不算年輕,正在或者將要步入人生的中年。我沒有理由責備這些忙忙碌碌的同齡人,他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紛繁的現(xiàn)實,包括沉重的家庭負擔和激烈的生存競爭的挑戰(zhàn)。誰能只靠回憶而不是努力工作來打發(fā)短促的人生呢?但是我又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同齡人感到由衷的悲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