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學者也認為:“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實,晉陽起兵的內(nèi)幕幾乎被掩蓋了。突出地頌揚李世民,而其他人則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沒,或者被歪曲?!瑫r,舊史籍里還塞進了一些虛構(gòu)的情節(jié),渲染李淵的荒淫無能,以襯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保ㄚw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新的研究結(jié)論指出,李世民在晉陽首義和唐朝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并不像舊史籍所塑造的那么英明神武和居功至偉,而李淵也并不像舊史籍所描述的那么猥瑣不堪。相反,“李淵此人雄才大略,讀太原起兵時記室參軍溫大雅所記《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可知。從隋大業(yè)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以前,李淵一直是最高決策者和全局指揮者?!灰蛐溟T之變后李淵的政權(quán)為李世民所奪取……貞觀朝纂修《高祖實錄》就把太原起兵說成李世民所主謀,統(tǒng)一天下也幾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被誣為坐享其成。”(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事實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貞觀年間對相關(guān)“實錄”的修纂工作進行了干預,從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歷史事實。而后來編修的“國史”,以及承用國史的兩《唐書》,包括更后出的《資治通鑒》皆因襲而不改,致使晉陽起兵和唐朝創(chuàng)立史的部分真相從此湮沒不彰。
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初唐的一份重要史料——《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
該書的作者溫大雅是太原人,史稱其“少好學,以才辯知名”;曾任隋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后因父憂去職,回晉陽閑居,見天下大亂而不求仕進。李淵到太原后,和他成為朋友,并慕其文名而“甚禮之”。李淵起兵后,溫大雅被任命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舊唐書·溫大雅傳》)
很顯然,由這樣一位晉陽起兵的親歷者所撰寫的史料,其真實性肯定要遠遠大于唐朝建國后的那些官修正史。所以《劍橋中國隋唐史》稱他為“唐朝建立的目擊者”。
那么,這位歷史現(xiàn)場的目擊者到底都目擊了一些什么呢?
我們在前文說過,其實早在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李淵就已經(jīng)有了起兵叛隋、建立帝業(yè)的念頭,所以才會在涿郡與楊廣近臣宇文士及進行密謀,只是后來因時機尚未成熟而暫時隱忍。根據(jù)溫大雅的記載,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當李淵以安撫大使的身份進駐太原時,他才會“私喜此行,以為天授”。
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李淵因兵敗遭到免職處分并就地拘押。其實這個時候李淵就已經(jīng)下定起兵的決心了,之所以沒有發(fā)動,只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尚在河東,李淵投鼠忌器而已。按《起居注》記載,其實當時并不是李世民苦口婆心勸說李淵,反而是李淵主動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意指遭受囚禁),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很顯然,此時李淵的頭腦非常清醒,他本來是想等三個兒子齊集太原后再起事,不料卻突然遭到囚禁,于是馬上叮囑李世民,如果情況沒有好轉(zhuǎn),他們?nèi)值鼙仨毩⒖唐鸨?,不能坐以待斃,遭天下英雄恥笑。
由此可見,李淵之所以遲遲不動手,是因為條件尚未成熟,而不是優(yōu)柔寡斷。所以當后來隋煬帝又赦免他時,李淵便對李世民說:“當見機而作!”隨后立即行動起來,命李建成“于河東潛結(jié)英俊”,命李世民“于晉陽密招豪友”,積極建立起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