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2)

世界歷史有一套之德意志是鐵打的 作者:楊白勞


小步舞曲雖然泛濫,但還都是音樂愛好者用于學習的。還有一首耳熟能詳,更是因為被廣泛用于各種咖啡廳、茶座、露天酒吧或者是酒店大堂,大家都不好意思說它高檔經(jīng)典了,這首曲子就是《G弦上的詠嘆調(diào)》。

這首曲子出自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是第二樂章主題。19世紀,有位小提琴家將這段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風靡了全世界。

大家都知道小提琴有四根弦,從粗到細分別是G弦、D弦、A弦、E弦,演奏者的手指在四根弦上跳躍舞蹈,小提琴特有的清越而流暢的旋律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而演奏“G弦上的詠嘆調(diào)”就省事了,因為全部的工作都只在G弦這一根上完成,貌似工作量只有四分之一,但產(chǎn)生的效果絕不偷工減料。

巴赫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幾乎所有的靈感都是來自他對上帝的愛,G弦厚重而深沉,博大包容,能演繹最深邃的情感。將這首曲子作為背景音樂放幾遍,你會不知不覺陷入一種纏綿的氣氛難以自拔,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這就是巴赫的力量。

《G弦上的詠嘆調(diào)》本來蘊含著宗教的神圣感和神秘感,可是因為太普及了,在一些茶館里,從斗地主的洗牌聲音空隙中傳來,它的宗教神圣感肯定就被淡化了。好在巴赫還有大量的宗教作品沒有被放進酒吧茶樓去糟蹋,其中的巔峰之作就是《馬太受難曲》。

將耶穌的事跡譜成曲子,是當時很多作曲家喜歡干的事;但是我懷疑用音樂描述耶穌事跡,只有巴赫得到了上帝的正式授權(quán),所以《馬太受難曲》之后,再沒有同類的東西敢拿出來現(xiàn)眼了。

整部作品有78首分曲,來自圣經(jīng)的《馬太福音》,規(guī)模龐大,氣勢恢宏,需要三個合唱團和兩個管弦樂隊還有其他大量樂器的配合。

不管你有沒有讀過圣經(jīng),安靜聽一次“馬太受難曲”,你能體會到那種深刻的憂傷、犧牲的勇氣和偉大的救贖,你似乎能看到耶穌鮮血淋淋被釘上十字架時悲憫的目光,充滿神性的光輝,讓人心悸、心痛、心動,如果你碰巧信教,我相信你會流淚。所以,這套樂曲在世界宗教音樂史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

不管給《馬太受難曲》多高的評價,它似乎都受之無愧,即使是最刻薄的批評家,也不敢隨便詆毀,可惜這個待遇,巴赫生前并沒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