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問題教育是“辛辛苦苦十幾年,回首不如學齡前”。
林華民這是一件真實而又引人深思的事。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專家曾給沿海某市的孩子出了一道題目:“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只羊,那么船長有幾歲?”專家斷言,如果有學生做出答案,那說明學校把孩子給教笨了。1998年,該專家用這則笑話測驗該市的小學生與初中生,結果做出答案的竟高達90%!即使在上海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年級,也還是有10%的學生得出“75-32=43(歲)”的答案。只有10%的學生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當然,這10%的學生答對了,因為該題目只不過是一則歐洲笑話,不可能有答案。這些做出答案的學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不可能不能做?!薄袄蠋熎綍r教育我們題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話一分也沒有?!边€有學生認為,如果用加法應當是“75+32=105(歲)”,這么大年紀的人當船長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是43歲。法國專家感嘆:中國學生很聽教師的話。因為同一道題目在法國小學做實驗時,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甚至嘲笑教師是“糊涂蛋”。
我認為,中國學生是世界上“解題能力”最強的學生,只要教師敢出的題目,學生就“敢”解。也難怪,在號稱“解題機器”的中國學生面前,還有什么題目能難倒他們呢?很弱的提問能力、超強的“解題能力”,這就是中國學生特有的能力特征。其實,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國學生有很強的解題能力”,并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是通過大量的機械重復的訓練,用一定的解題小竅門,去解決那些大多是挖空心思編出的不是問題的問題。
在幼兒園的課堂上,笑容可掬的幼兒園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就會伸起許多白白嫩嫩的小手,有的孩子還舉起了雙手。那充滿渴望的眼神,那帶著強烈表現(xiàn)欲的喊著“老師 老師 ”的情景,讓人不激動都很難;在小學教室里,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許多問題;對于教師的提問,初中學生開始學會了“客氣”,高中學生多數(shù)沉默不語。換句話說,經(jīng)過中國教師多年的培養(yǎng),許多高高舉起的手放下了,不少學生由于長期忙于完成那些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問題 做不完的題目,開始對自然界、對社會、對未來人生失去求知欲,開始變成“沒問題”學生。他們帶著許多問題走進幼兒園,當他們離開高中校門時已經(jīng)沒有了問題。這不禁讓我們感嘆:我國的問題教育是“辛辛苦苦十幾年,回首不如學齡前”。難怪有學者說,“沒有問題的學生也許就是問題生”。針對這種情況,從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專家們把“保持學生的學習欲望”定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
中國孩子問題意識弱,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都是中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果。中國父母經(jīng)常交代孩子“在學校里要聽老師的話,在家里要聽爺爺、奶奶的話”。雖說聽長輩的話也沒有錯,不過,我有這樣的疑問:“一個教育孩子一味聽爺爺、奶奶話的民族能成為有希望的民族嗎?”不必諱言,許多中國父母的最大追求是把子女培養(yǎng)成“乖孩子”;不少中國教師的最大愿望是把學生變成“最聽話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追求下,培養(yǎng)出來的下一代自然也就成了“聽話的小綿羊”。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式的聽話教育、服從教育”。這樣的教育必然培養(yǎng)出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下一代。
在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常規(guī)要求教師“把問題解決于課內(nèi)”,而忘記了最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在把舊問題解決的同時產(chǎn)生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舊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新問題走出教室,帶著學習的欲望走出校門。這就是我所追求的“課堂應當成為學生學習舊知產(chǎn)生新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