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耐心的等待后,戰(zhàn)機終于出現(xiàn)了。
周亞夫判斷叛軍已是強弩之末了,他果斷地下令追擊,務必全殲叛軍。饑寒交加的吳、楚叛軍全無斗志,撤退成了一場大潰敗,損失的兵力,超過十萬人。在關鍵時刻,吳王劉濞自己先動搖了,他脫離大部隊,帶著數(shù)千名逃往丹徒,而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自殺身亡。
這一戰(zhàn)成為“七國之亂”戰(zhàn)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關系到漢帝國命運的一場大會戰(zhàn)。如果從民心向背來看,其實吳王劉濞并不完全處于下風。漢帝國剛剛經(jīng)歷文帝的仁政時代,應該說百姓對朝廷還是比較支持的,但吳王劉濞統(tǒng)治吳國四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實行全免賦稅的政策,百姓也是得益匪淺。再從戰(zhàn)爭的原因來看,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這些諸侯國是被逼反的,所以也不乏同情者。
漢軍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周亞夫的深謀遠慮。他的戰(zhàn)略思想十分明確,而且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不僅得罪梁王,也公然違抗皇帝的命令,但是最后的結果證明他的持重戰(zhàn)略是正確的。
吳王劉濞雖然驍勇,但軍事思想陳舊。首先,吳、楚聯(lián)軍進攻思路簡單,就是從東向西攻掠。吳國將軍吳祿伯曾勸諫說:“兵聚屯而西,無它奇道,難以立功?!本褪钦f,這種進攻思路,很容易被漢軍所扼制,應該要派出一路奇兵,沿江、淮而上,取淮南國、長沙國,出奇制勝,可是這個意見被劉濞否決了。其次,吳軍以步兵為主,而漢軍則以車騎部隊為主,步兵適合在山地作戰(zhàn),而車騎部隊適合在平原作戰(zhàn)。吳國有位將軍提議,吳軍應該從大戰(zhàn)略思想出發(fā),不要逐城爭奪,而應該放棄沿途的城池,急速西進,控制洛陽、敖倉,憑借山河之險,阻止?jié)h軍車騎部隊出關中,這樣便可以號令東部中原各諸侯。這個提議,也被劉濞輕易否決了。
在劉濞攻梁之戰(zhàn)的同時,吳國有一位奇才,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戰(zhàn)績。這個奇才名叫周丘,但他卻沒有得到劉濞的重用。他很失望,就向劉濞提了個要求,要求給他一支符節(jié),可以單槍匹馬召集一支軍隊。果不其然,他憑此符節(jié),說降下邳城,得三萬人,繼而率這三萬人向北。攻下陽城后,他的軍隊居然達十萬人之多。這簡直是個奇跡??墒蔷驮谶@時,他聽到劉濞敗逃的消息。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上積勞成疾,竟然背疽發(fā)作身亡。
由是可見,劉濞手下其實不乏將才,可惜他不能識才,也不能用才。在劉濞棄軍而逃后,吳、楚殘兵只得向漢軍投降,最大的諸侯國軍隊基本瓦解。劉濞最后逃到東越,漢朝派人賄賂東越人,最后東越人誘殺劉濞,將他的首級送到長安城。
吳王劉濞的叛亂,前后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漢景帝的英明之處,就是記住父親文帝的最后遺囑,關鍵時刻,起用周亞夫,這是勝利的保證。
再來看看叛亂的另外兩個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