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地方諸侯的大叛亂(3)

西漢原來是這樣 作者:醉罷君山


漢景帝不如父親文帝有深謀遠慮,且對吳國確有畏懼之心。他是殺死吳王劉濞親生兒子的罪魁元兇,雖然現(xiàn)在事過二十年了,可是吳王對他的怨恨心理,從沒有消除。在齊國被分割為六個小諸侯后,吳國成為最大的諸侯國,地位舉足輕重。晁錯估摸到漢景帝與吳王之間的矛盾不可調(diào)解,便大肆鼓吹吳王必反。他對漢景帝說:“吳王因為太子事件,稱病不朝,開礦山鑄錢,煮海水為鹽,收羅天下亡命之徒,陰謀作亂。他遲早要反的,削地也是反,不削地也是反;削地,他反得快,禍??;不削地,他反得遲,禍大?!?/p>

吳王是否真有謀反的想法,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如果漢景帝能夠像漢文帝那樣,寬容一點,示以恩惠,估計吳王是很難反的。吳王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耐心地等到他去世,吳國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可是在晁錯的慫恿下,漢景帝迫不及待地大力削藩了。

吳王劉濞被揪出歷史問題:在文帝時假裝生病不朝。漢景帝開始現(xiàn)在清算歷史問題,削去其國豫章、會稽兩郡。這個決定,能不把劉濞逼反嗎?吳國總共就三個郡,削去兩個,而且這兩個郡,一個產(chǎn)銅,一個產(chǎn)鹽。現(xiàn)在朝廷突然要翻歷史老賬,把吳國地盤削掉三分之二,讓它成為一個又小又窮的小國。要說歷史老賬,劉濞跟漢景帝也有一筆老賬,殺子之仇要怎么算,你是皇帝,我得罪不得,我蝸居在東南,不問朝廷事,可是這樣還不行,朝廷還要苦苦相逼,老子也有是有臉有面的人,斯可忍,孰不可忍呢?

被削地的還不僅是吳國,楚國被削一個郡,趙國被削一個郡,膠西國被削六個縣城。打擊面太大了,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急劇擴大了。

激憤之中的吳王劉濞再也吞不下這口怨氣了,不反不行了。光憑吳國要跟中央政府對抗,那力量是不夠的。劉濞率先聯(lián)絡(luò)膠西王,告誡他說:“諸侯紛紛被削地,按理說,諸侯并無大罪,恐怕這背后不是只削地這么簡單了?!泵鞔_說明,朝廷的意圖乃是要鏟除地方諸侯。

膠西國是漢文帝分割齊國的產(chǎn)物。當年齊國被一分為六,在這六個諸侯王中,膠西王最為驍勇,而且他喜歡帶兵打仗,其余五個小諸侯都畏懼他,他實際上是諸齊的領(lǐng)袖。膠西王也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他被削減六城,所以劉濞派人前來游說,他很爽快地答應(yīng),與吳國一同起兵,對抗中央政府。

由于膠西王在諸齊地盤中的影響力,他很快就聯(lián)絡(luò)齊、濟北、菑川、膠東、濟南五個小諸侯,密謀共同發(fā)難。不過,有兩個小諸侯最終沒有加入反叛的行列。一個是齊國,齊王經(jīng)過反復考慮后,最后決定退出叛亂集團;另一個是濟北國,其國王被大臣所劫持,無法出兵。所以諸齊六國,最后參加叛亂的是膠西、菑川、膠東、濟南四國。

另外兩個參加叛亂的諸侯是楚國與趙國。這兩個諸侯國,也都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楚國被削東???、趙國被削河間郡。這樣,楚、趙、吳,加上諸齊中的四個諸侯,總計七個國家發(fā)動叛亂,因而史稱“七國之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