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起義爆發(fā)后,英布是個有抱負的英雄,自然不甘心在江湖中當小混混,他也聚眾起兵,隊伍發(fā)展到幾千人,后來投靠項梁,成為其手下一名悍將。
英布作戰(zhàn)勇敢,膽略過人,很快便聲名鵲起,成為項梁賞識的將領,每次作戰(zhàn)他都勇冠三軍,令敵軍膽戰(zhàn)心驚。項梁死后,英布成為項羽的部將,同樣得到項羽的賞識,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鹿之戰(zhàn)中,英布作為楚軍先鋒,率先渡河作戰(zhàn)。在兵力與秦軍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他以堅韌不拔的勇氣,頂住秦軍的瘋狂反撲,為項羽大軍涉河作戰(zhàn),最終大敗秦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項羽能成為義軍領袖,這與英布的傳奇表現(xiàn)也分不開,各路諸侯不僅憚忌項羽,也同樣害怕項羽身邊的這位勇將。在歷次大戰(zhàn)中,項羽總是以英布為先鋒,而英布也不負重望,每戰(zhàn)必勝。立下這么多戰(zhàn)功,項羽并沒有冷落他。秦滅亡后,英布被封為九江王。他終于如愿以償了,少年時的預言終于成真了。
作為項羽的爪牙,英布也干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坑殺秦降卒二十萬,追殺義帝等,這些也使項羽深為信任英布。
不過,英布是個胸有大志之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割據(jù)為王,不想聽誰的指揮,項羽很快就怨恨他了。
齊楚戰(zhàn)爭爆發(fā)后,項羽親自出征田榮,他命令九江王英布也率部隊參加。英布卻稱病不往,只派了幾千人的小部隊,象征性地參加戰(zhàn)斗。項羽征齊時,劉邦從背后偷襲,攻破西楚霸王的大本營彭城。這時,項羽又要英布協(xié)助抵抗,可是英布仍然稱病,拒絕加入戰(zhàn)爭。這下項羽氣壞了,他多次派人嚴厲批評英布,只是考慮到樹敵已多,才放棄攻打英布的想法。
對于楚漢爭霸,英布想置身事外,保住自己的地盤就行??墒呛芸焖桶l(fā)現(xiàn),實際上要做到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說客隨何前往九江,爭取說服英布脫離西楚霸王。隨何到了九江后,英布知道他的來意,索性閉門不見,但也不驅趕他,只是派名官員陪同。隨何呆了三天,沒見到英布,就對陪同官員說:“大王不肯見我,只是想著楚強漢弱。給我個機會,能與大王面談,如果我說得對,那么大王一定是樂意聽的;如果我說得不對,大王可把我綁到街上砍頭?!?/p>
英布聽隨何這么一說,那好吧,就讓他有一說話的機會吧。隨何心知英布雖然臣服于楚,但實際上是持觀望的態(tài)度,便向英布詳細剖析時局,認為項羽雖強,實際上已經眾叛親離,大失人心,在軍事上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建議英布看清時局,發(fā)兵反楚,到時必定可裂地封王。
隨何的話令英布心動,如果他置身事外,一旦項羽兵敗,自己這個九江王肯定是保不住的。他私下許諾隨何,將背叛項羽,歸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