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過了會兒,當我走過山谷時,見到5名受訓者正在朝拋到空中的靶子開火。我看了幾分鐘。5個人里沒有一個擊中過一次。而且他們射擊的速度也不快,更不用說到馬背上射了。
如果匈人是騎射手,過著與其他幾十個游牧部落一樣的生活,那為什么他們比他們的鄰居們要成功如此之多呢?只有考紹伊能回答這個關鍵問題:這不能全部歸功于阿提拉。匈人的征服開始于他之前的兩代人,當時阿蘭人和哥特人已經(jīng)在他們面前望風而逃。
匈人成功的關鍵技術-也就是說他們的秘密武器-是匈人的弓。現(xiàn)在,這弓看起來當然不一樣,因為它是不對稱的,就像它的匈奴原型一樣;換句話講,在系上弦之后它的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要長。無論匈人是否繼承了匈奴人的設計,這種設計已經(jīng)存在了幾個世紀;它也向東傳播到了日本。奇怪的是,不對稱的結構對弓的力量、射程或者準確度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它存在的目的至今仍然存在爭議?;蛟S,下半部分的長度是為了方便操作而縮短的,當你從馬脖子上拿過弓向右發(fā)射時確實是這樣(或者,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高手的話,可以用左手射擊)?;蛟S,這樣的弓使跪下射箭更容易一點;但你什么時候需要跪下射箭呢?考紹伊想要解開這個謎團,他想搞清楚當弓被拉開時,它是否會變成匈人帳篷的象征,或者是非常重要的神明-也就是高高在上的天神的象征,但這并不十分有道理。我傾向于把它看做是與一種傳統(tǒng)性有關,因為普通事物中的一些細節(jié)常常會包含某些偶然出現(xiàn)的或者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而出現(xiàn)的因素,然后就一直留存了下去,因為它們已經(jīng)變成了傳統(tǒng),而且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要改變它們。匈人的弓之所以不對稱或許是因為它們最早只是從樹上砍下來的木條,而這些木條總是不對稱的要比對稱的多。那個時代的弓就已經(jīng)這樣了,后來也就沒有再做改變?;蛟S,如果你斗膽問阿提拉為什么匈人的弓總是頂部較大,他會通過他的翻譯告訴你:這就是我們匈人制作弓的方法。
但是匈人的弓還有兩個與眾不同之處以及一種相當重要的設計:它們更大;它們向后彎時聲音也更響;還有最后,非常關鍵的,它們的尺寸和外形給予了它們更強的力量。這種設計隨著大草原上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變化而演變。斯基泰人的小弓可以從公元前2000年一直很好地被利用到公元前3世紀,那時斯基泰人的東部鄰居薩爾馬提亞人發(fā)展出了抵御斯基泰箭的防御方法。他們讓他們的武士和馬匹披上盔甲并教他們近身作戰(zhàn)。要對付這樣的防御,可以有許多種方法-劍、長矛、標槍、重騎兵。但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可以發(fā)射能穿透鎧甲的箭的弓,這就是匈人從東方帶來的弓。正如我們從匈奴人的墓葬中已經(jīng)看到的:一把邊角上帶有"翼"的弓。這些長約3厘米的"翼"朝射手相反方向彎曲。固定住弓弦的正是這種"翼",而不是弓身的木制框架。這些"翼"為弓的弱端提供了木材本身無法企及的硬度,就像指甲能做手指不能做的事一樣。同時,它們也將弓的長度增加了關鍵的一小部分;這額外的長度能夠增加杠桿作用。這使得射手能用更少的力氣拉開一張更重的弓,因為這彎曲的耳朵扮演了一個大直徑滑輪的一部分角色。當射手拉弓時,這耳朵展開,就有效地增加了弓弦的長度。當發(fā)射時,耳朵再次卷起來,又有效地縮短了弓弦的長度,這樣不需要更長的弓和更長距離的拉動就可以增加箭的加速度。這種發(fā)明預示著現(xiàn)代復合弓的滑輪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它也就實際上給予了匈人射手更長的手臂,讓他能夠將箭射得更有穿透力,距離更遠,雖然這距離只有幾米,但這是關鍵的幾米,它能讓匈人的箭在他們的敵人的箭還無法發(fā)射時就已經(jīng)相當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