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上海的半個月時間里,蔣介石等人使出了軟硬兼施的手法,并發(fā)動宋老夫人與美齡、靄齡共同對宋慶齡進行說服,蔣介石又以高官許之,但這都沒有改變宋慶齡的富貴不可移、貧賤不可屈的決心。
她作出這一選擇的精神決定了她以后的整個人生,也為此后中國革命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7年9月6日,宋慶齡到達莫斯科時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她發(fā)表了講話,重申了她此行的目的和背景——“我這次訪問蘇聯(lián),是為了向蘇聯(lián)人民致謝,感謝你們給予中國革命的幫助……目前中國已經(jīng)進入反動時期。革命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已經(jīng)破裂了。有人背叛了革命,有人開小差,還有人完全歪曲革命運動的真義。成百萬個有組織的農民,卻根據(jù)國民黨的宗旨,為了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參加了斗爭。沒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誰反對土地革命,反對千千萬萬農民獲得經(jīng)濟解放,誰就站在反革命陣營那邊?!?/p>
這段講話顯示出她對農民運動的看法,與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觀點是驚人一致的。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隆重婚禮時,她正在莫斯科的紅場上,遙望南方,以淚洗面,默默地為她最心愛的小妹祝福、祈禱……
訪問蘇聯(lián)后,宋慶齡一直居住在德國。
知識點:左派、右派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
不畏強暴,高壓面前不屈服
“國父”孫中山去世后,中山陵破土動工,歷時三年,于1929年春竣工。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總理奉安委員會”,蔣介石為主任。為了擴大影響, 蔣介石還特地請旅居歐洲的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回國參加奉安大典,同時又派宋慶齡的二弟子良來接,可謂用心良苦。
宋慶齡在德國接到蔣介石要她速回的加急電文,見到二弟時,心情異常復雜:亡夫奉安本是親情之理;中山陵歷時三載竣工,花費巨資百萬,她絲毫沒有感激之情,因為她已看到蔣介石骨子里背叛了亡夫。他打著中山的旗號,掩人耳目。她雖有心回國,又怕落入陷阱。宋慶齡思前想后,念到她與先生的感情,1929年循陸路從歐洲回國,不過行前她謹慎地發(fā)表了聲明,不與蔣同流合污。
她的二弟子良不贊成她用很直率強硬的措辭,擔心引起當局和家庭的不快,宋慶齡卻堅決地回答:是宋家為中國而活著,不是中國為宋家而存!
正是這樣,她回國后,多次不斷地重復她這個啟程前的聲明,因而她1929年的回國是短暫而又引起軒然大波的。她給當局企圖使她陷入混亂或保持緘默的圖謀澆了一大瓢冷水,而給所有為一個更美好的中國而奮斗的戰(zhàn)士帶來了一線希望之光。
宋慶齡走下專列的時候,她穿著黑色的長旗袍,在月臺上前行,只見她秀慧之氣、剛強之志,溢于言表,完全一派巾幗丈夫的風范。想起孫中山逝世才四年多,中國革命和他手創(chuàng)的國民黨竟被糟蹋到這等地步,宋慶齡已悲痛得不能移步。宋慶齡到靈堂前行禮獻花圈,然后手指靈櫬,示意左右,再看看孫中山的遺容,衛(wèi)士揭開覆蓋在棺上的國旗,扶她上石臺。她邊走邊哭:“總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