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中世紀和近代初期毫無樂趣可言。自古以來,人類或動物的出行就受到自然界的雙重制約:首先是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例如高山、峽谷、河流和海洋;其次是人或牲畜體能的制約。中世紀的道路坑坑洼洼、泥濘不堪、沙土飛揚,非常不適合騎馬或駕車。即使路程不遠,也要走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旅行者只有在平整干燥、修葺良好的道路上每天才能前行60公里,但是這樣的街道少之又少。上述有關中世紀道路的陳述可能會引起人們對中世紀的旅行條件的錯覺。幾乎任何一次出行都可能由于某種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而中斷,因為人和牲畜必須休息以便恢復體力。疾病、洪水、大雪、大風、馬匹生病或過于勞累以及路遇強盜等原因都會使原旅行計劃落空。直到中世紀末,由于培育出了品種更優(yōu)良的馬匹,建造了更換馬匹的驛站,制造出了更快速的船只,以及商人和統(tǒng)治者對于改善交流條件增加了興趣,才使得很少的幾條線路上的旅行速度得以加快。然而在整個現(xiàn)代初期旅行都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
中世紀時人們幾乎從不自己想辦法解決大自然給出行設置的一個又一個屏障。羅馬人把修建石橋的技術帶到了德國,但是這項技術到中世紀就失傳了。從巴塞爾(Basel)至累根斯堡(Regensburg)直到12世紀才出現(xiàn)第一批新橋梁。公元803年查理大帝下旨,命令手下在位于萊茵河中游的一座羅馬時代修建的石橋遺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木橋,然而這座木橋完工后又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這種狀況持續(xù)了近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