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刺客是從小練成的(12)

一個人的抗日 作者:西爾梟


這一年,王亞樵又和他的老同學許習庸一起跨出合肥,游歷了壽縣、巢縣、蕪湖、安慶等地,遍交革命志士,相互聲援,擴大反清力量。

許習庸(1888-1976),合肥東北鄉(xiāng)人,早年曾與王亞樵一同授業(yè)于張世籟門下。在革命活動與社會活動中與王亞樵多次有接觸。但他一生一直沒有參與王亞樵的密謀暗殺集團。1933年,他曾從安慶潛至上海,悄悄地與王亞樵會過最后一面。此系后話,暫不表。

早在光緒三十年(1904),陳獨秀(仲甫)、常恒芳(藩侯)、柏文蔚(烈武)等安徽的革命先驅就在蕪湖成立了安徽最早的反清團體之一“岳王會”,陳獨秀任會長,同仁等以岳母在武穆背上所刺的“精忠報國”四字相號召。

在此之前,“岳王會”幾個主要領導人曾遍游皖中、皖北各地, 聯(lián)絡反清同志,共圖義舉。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王亞樵和許習庸同時結識了柏文蔚、常恒芳和同盟會江淮別部(對外稱“武毅會”)負責人吳旸谷(春陽)。吳旸谷先生還另成立了“合肥學會”,作為同盟會的外圍組織。經吳旸谷介紹,王亞樵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秋秘密加入同盟會,正式成為革命黨人。

再說王亞樵自從進了團防局之后,一兩年時間,在忠厚本分的父親王蔭堂眼中,幾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交往越來越廣,外出活動越來越頻繁,又組織什么“正氣學社”,經常和江南“岳王會”的人來往,秘密串聯(lián),似將有所行動。這一切行止,都引起了父親的深深憂慮,唯恐愛子隨時會闖禍出事。

起初,王蔭堂還不斷教訓兒子要繼續(xù)苦攻經史,俟學業(yè)有成,出人頭地。后來看看兒子把苦口婆心的教訓只當成耳邊風,蔭堂先生只好另做打算了。他和梅氏夫人仔細商量后,再次決定為兒子完婚。他們心想有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在王亞樵身邊,魚水相歡,閨房之樂,也許能使這位不安分守己的青年收下心來,在家中安居樂業(y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