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萍著
序:和諧社會需要這樣的榜樣
全國道德模范、有“中國首善”美譽的陳光標先生是中國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常委。他1968年出生,今年剛剛43歲,卻連續(xù)5年獲得中國慈善領(lǐng)域政府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并兩度獲得“中國首善”稱號,2008年12月被授予“中華慈善獎特別貢獻獎”;2009年9月,光榮地當選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今年以來又榮獲“中國低碳第一人”、“中國裸捐第一人”稱號。由于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并且在汶川地震中第一個趕到災區(qū)現(xiàn)場救人,他被溫家寶總理親切稱贊為“有感情、心系災區(qū)的企業(yè)家”,總理表示向他致敬。陳光標如今已成為中國慈善事業(yè)、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的標志性人物,他高調(diào)慈善給國人做慈善樹立了榜樣,他的善心和愛心給人們留下深刻影響,在他身上彰顯了慈善的力量。我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認識陳光標的,深深地佩服他的救災救難和忘我獻身精神。我清楚地記得,當?shù)卣鸢l(fā)生后2個小時,他帶著120名隊員和由60臺吊車、推土車、挖土機等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車隊,從蘇、皖兩省向遠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四川災區(qū)進發(fā)。通往北川的盤山公路被巨石阻擋,推土機推不動,他就指揮炮頭機用鐵臂把石頭砸小、推開。陳光標先生說:“什么也阻擋不了我們!提前一分鐘打通災區(qū)道路,就能多救出一個生命!”
5月15日清晨6點,他帶領(lǐng)救援隊車輛抵達各個災區(qū),成為首支抵達地震災區(qū)的民間機械化救災隊伍,其集結(jié)速度之快和應急指揮之能力令專家都大為贊嘆。在地震災區(qū),憑借專業(yè)經(jīng)驗和謹慎操作,陳光標和他的員工,從廢墟中挖出災民過千人,其中救活131人,而陳光標先后從北川中學的廢墟中救出13名學生,背、抱、抬出200多具遇難者的遺體。
當我看到報道中說:他從廢墟中撿起一本本課本,拍去上面的灰塵,輕輕地挨個兒蓋在每一位遇難孩子的臉上,我為他的事跡深深感動。截至2008年6月22日,陳光標共為地震災區(qū)捐贈了785萬元現(xiàn)金,60臺機械設(shè)備,2300頂帳篷,23萬臺收音機,1500個電風扇,2000臺電視機,170噸大米,總共捐贈款物多達7300多萬元人民幣……此后,我注意到,無論是我國南方水災、西南旱災,還是西北地區(qū)雪災,無論是玉樹地震,還是舟曲泥石流災害,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陳光標先生的身影。2010年4月1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救災現(xiàn)場親切接見了陳光標先生帶領(lǐng)的黃埔抗震救災隊隊員??倳浻H切地說:“感謝你們來玉樹支援抗震救災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