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對君子用勢

《止學》中的80個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勢莫及君子。

【譯文】

勢利不要施加在君子身上。

【釋義】

“權(quán)力、武力、金錢、關(guān)系”,這幾樣東西發(fā)散出來的就是“勢”,這種“勢”不要強加在有德行的君子身上,對有德行的人應該尊重,重才愛才。對君子施加以勢,對其脅迫危害,終歸不會起什么作用。

【事典】

三國時期的曹操歷來非常重視人才問題,他那渴慕賢才之心和突破門第等級觀念實行唯才是舉的選才用人方針,使得杰出人才愿為其所用,這對于強大自身的勢力,保持與蜀國和吳國相抗衡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愿在他熱烈而又樸素的辭章中有所表現(xiàn),“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正是他這種心境的反應,同時也表現(xiàn)在他的實際行動中,其中包括對徐庶足智多謀和深通謀略的軍事才能的愛慕之情。為了求得徐庶這樣的天才,他甚至不惜使用欺詐的手段將其騙入曹營。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shù)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jīng)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做了劉備的軍師后,徐庶大展才華,在數(shù)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

通過屢次較量,曹操不斷領(lǐng)教了徐庶難得的軍事才能,于是就想把他拉攏過來為自己獻計獻策。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在曹軍追及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曹操想讓徐庶為自己獻策,便軟禁了他的母親,但并沒有殺害她,反而是好衣好食地供奉著,并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

徐庶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后,痛不欲生,雙膝跪地、眼含淚水向劉備辭行,請求北上侍養(yǎng)老母:“庶沒有別的親人,唯有慈母,慈母被困,庶心力交瘁,已經(jīng)不能再為主公出謀劃策了。”“庶知操賊求庶,庶此去雖身留曹營,但庶決不為曹操獻一謀,出一策,請主公放心!”

劉備雖然舍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其母是剛烈之人,她一生最看不慣那些反叛之人,尤其對曹操這樣的漢賊深惡痛絕,當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因為她而投歸曹操時,拒不接納曹賊的贈品,最終羞憤自盡。

徐庶雖然被迫來到曹營,但像當初對劉備所承諾的那樣“終身不為曹營設(shè)一謀”,即使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也不為曹操出謀劃策,所以才有后來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從而造成徐庶這樣杰出軍事人才的湮沒無聞。當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聽到好友徐庶歸曹入魏后的經(jīng)歷后不免為他命運多舛、坎坷不平的人生潸然淚下。

【事典啟悟】

曹孟德想以徐母為要挾這樣的非常規(guī)手段迫使徐庶投降,來為自己效力,徐庶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只好被迫來到曹營。曹操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結(jié)局。

徐庶是深受正統(tǒng)文化濡染的文人志士,曹操對這樣的君子施加以勢,將其騙到曹營,就等于把他囚禁了起來,這不但沒有達到使其為自己獻計獻策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徐庶對曹操的抵觸心理,造成了徐庶才能的荒廢。

從這件事分析來看,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正常心理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對賢才強制占有的一種畸形的用人心理,違背了對方的意愿,也就不能保證其思想真正為自己所用。這就是勢力強施加在君子身上所導致的結(jié)果。

幸好曹操很有度量和眼光,并沒有因徐庶不為自己效力而加害于他,如果他再殺徐庶,則更背上害賢之名,再說徐庶對曹操又沒有什么大的威脅,也沒有必要殺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