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有朝一日,我們能學會以智慧決定接受或拒絕懷孕,這是我們可以用心靈處理的事情之一,只是我們還沒有學會怎么做而已。許多科學家聲稱,人類的智力只開發(fā)了百分之十。我確信,有一天我們會釋放其他的百分之九十,屆時便會發(fā)現(xiàn)我們擁有自身無法想象的龐大力量。
教育孩子愛自己
許多單親媽媽努力地把孩子們撫養(yǎng)長大,這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因此我要向每一位辛苦走來的媽媽們鼓掌致意。這些婦女深切地體會到“疲倦”的滋味。由于時下的離婚率極高,因此,每一位新娘在懷孕之前必須先自問:“我是否愿意而且有能力獨力撫養(yǎng)我的小孩。”養(yǎng)小孩遠比許多新娘們期待的更為操勞,而單親媽媽要撫養(yǎng)孩子更是難上加難。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極力要求政府提供所有職業(yè)婦女足夠的幼兒托育,而婦女們必須協(xié)力促進婦幼法規(guī)的通過。
身為母親,我們不必成為“女超人”,也不必扮演“完美的雙親”。如果你想學習一些新的育兒技巧,就讀幾本探討教養(yǎng)問題的好書。如果你是個慈愛的母親,孩子長大后極可能變成你的知交。他們會成為能自我實現(xiàn)的成功人士,而自我實現(xiàn)會為他們帶來內(nèi)在平和。我認為,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學會愛自己,因為孩子們永遠是有樣學樣的。如果你愿意改善你的生命品質(zhì),孩子也會愿意改善自己。如果你能尊重自己,家人也會尊重他們自己。
單親媽媽也有積極自信的一面。今天,許多女人有機會教養(yǎng)她們的兒子成為她們想要的男人。她們對男人的行徑和處事態(tài)度抱怨連連,卻要撫養(yǎng)他們的兒子長大。如果我們想要的是親切、慈愛、有溫柔一面的男人,能不能教養(yǎng)兒子成為那個樣子,就取決于我們了。在男人、丈夫身上,你想得到什么呢?建議你寫下來,就會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教導你的兒子成為那樣的人。他的妻子將會因此而愛你,你和兒子也會永遠保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如果你是個單親媽媽,請不要苛刻地批評前夫,這只會教導你的孩子婚姻是一個戰(zhàn)場。母親對于孩子的影響更甚于其他人。媽媽們團結起來吧!當女人們共同朝著目標努力,就可以擁有我們想要的那類型男人--只需要花費一代的時間。 我希望所有的小學,每天都能有教導孩子們自尊與自我價值方面的課程。如果能強化孩子們這方面的能力,以后就能成為有能力、有自信的大人。我時常收到學校老師寄來的信件,告訴我,他們用這些方法教學生后,效果非常好。我很高興這些方法也適合小朋友。通常老師們負責帶一個年級的小朋友。因此,可以慢慢灌輸給每個小孩一些正面想法。
當我們的女兒學會強化自己后,就不會允許別人以任何方式虐待或貶抑她們。而且,我們的兒子也會學習尊重每一個人,包括他們生命中所有的女性。沒有任何一個小男孩生來就是個施虐者,也沒有任何一個小女孩生來就是個受害者,或是個缺乏自我價值的人。凌虐別人和缺乏自尊,都是學習而來的行為。孩子們的暴力行為和接受當受害者的心態(tài),都是大人教導的。如果希望這個社會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尊重彼此,就必須教養(yǎng)我們的孩子成為溫和、自重的人。唯有如此,兩性之間才能真正地尊敬彼此。
如果你是單親媽媽,有機會成為孩子的榜樣。你可以教導孩子說出肯定言辭和做照鏡子練習,孩子們會喜歡照鏡子練習的。在鏡子前面和孩子一同做這個練習,可以為彼此說出肯定言辭。幫助彼此建構正面經(jīng)驗,肯定自己能擁有美好的生活。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想法有多么重要。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負起責任;在其生命中與父母扮演了共同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這一點會帶給他們改變的力量。
許多父母親常有抑制情緒的傾向。在每一則婚姻案例中,常有一些無法說出口或難以溝通的問題尚未處理。通常孩子們會有樣學樣,并再度上演一遍這些問題。當孩子們開始反映出父母受壓抑的情緒后,所謂的“糟糕的兩代人”便真正出現(xiàn)了。十幾歲的孩子正處于這種對峙形態(tài)的高峰期。不少父母們傾向于責備孩子,而不是清除自己的情緒廢物。如果你的孩子行為不良,他們可能從你身上學到何種情緒問題呢?當你釋除怨恨、寬恕你的孩子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奇跡般地變好了。
生活中我們經(jīng)?;煜靶挪睢保╩essenger)和“信息”(message),因而錯過了重要的一課。當我們或別人的孩子做了讓我們惱怒的事時,我們通常會氣急敗壞地責備他們。我們并不了解,這些人只是我們生命大戲中的一個角色,他們反映出我們內(nèi)心的某些信念、思考模式或壓抑的情緒問題,為我們指出某些問題,讓我們有機會釋放它們。下一次,當你非常氣惱某人時,試著退讓一步自問:“我要從這里學會什么功課?這個事件提醒我從孩子身上了解什么?我尋求的生命模式是什么?我愿意寬恕自己或是那些傷害我的人嗎?”
我們的孩子和朋友經(jīng)常會揭露我們不想檢視或處理的問題,而我們也的確喜歡從生活的功課中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