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1970年3月生。陜西省綏德縣人。代表作《康震品李白》、《康震評說李清照》、《康震評說蘇東坡》等。
康震
大家都非常熟悉唐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會不經意地想起很多唐詩,有描寫景物的,這方面非常多,比如說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有描寫友情的,比如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還有描寫愛情的,比如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唐詩在我們的生活中廣泛流傳,我們大家對唐詩的熟悉程度很有可能超過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它比較短小比較通俗飽含很深情的情感,這些都讓我們容易接近它便于熟悉它。但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既然我們都很熟悉、了解唐詩,那我還有講的必要嗎?比如剛才我說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需要你講我才能懂嗎?換句話說你講的唐詩和我理解的唐詩能有多大區(qū)別?
我經常打一個比喻,唐詩很像U盤,比如剛才我說的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就這樣幾句話,為何會流傳這么長時間?我們在送別友人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詩來,引發(fā)我們一個聯(lián)想。U盤雖然外形很小,但插在電腦上打開會發(fā)現容量非常大。好比是唐詩,外形感覺雖然很短小,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其中去發(fā)掘它的情感內涵,那它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問題在于唐詩的人生境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在于首先得有人生內涵,境界是由內涵而來的,那么我們究竟對唐詩的內涵有幾分了解呢?我們都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熟悉唐詩,是不是果真如此呢?需要通過一些問題才能引起我們的關注。
現在大家可以看大屏幕,上面是大家非常熟悉李白的《將進酒》,很多朋友在中學時就學過這首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為什么我要念一遍這首詩呢?其實不是為了讓大家鼓掌,是因為我在念的過程中越發(fā)加深我們的認識,我們真的很熟悉《將進酒》。我們會發(fā)出一個疑問,比如說大家都看到,我在里面用紅色的顏色標上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從整體來看,這句寫得非常多余,上面寫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早上發(fā)如青絲,夜晚就已經發(fā)如白雪,形容時間的流逝之快,人生如白馬過隙,和曹操說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是一個意思,這是比較積極還是比較消沉的呢?我們認為是比較消沉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則就更消沉了,在這種巨大的消沉中突然說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有用 恐怕不是指喝酒吧?難道說 天生我材 就是為了喝酒嗎?不是。為什么說 千金散盡 之后能 還復來 呢?我們都知道散盡千金不一定能復來, 天生我材 的 材 究竟是什么呢?這首詩是寫在李白政治上比較失意的時候,找不到思路,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比較有想法的人,他有理想,且他的理想很簡單就是要當宰相,他的第二個理想是做帝王之師。他做宰相的理想從來沒有動搖過,但要實現做宰相的理想也有一種非常的途徑。在唐代的大文學家里,李白是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古代的科舉考試相當于現在的高考制度,想通過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途徑來實現,可能嗎?恐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