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太宗覺得自己有件虧心事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是太子,但他把太子殺了,把老爸李淵逼成太上皇,自己當了皇帝,李世民晚年心里一直覺得不大安穩(wěn),他晚年經(jīng)常和玄奘討論因果報應,李世民不信佛,只不過心里覺得有鬼,他信鬼,他覺得不安穩(wěn),找一個高僧請教是否有因果報應。玄奘和唐太宗非常投緣,唐太宗也的確希望玄奘能夠還俗擔任官職,但玄奘拒絕了,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要獨立弘揚佛法不當官。在這一點上,就把玄奘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區(qū)分開來,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學得知識后要賣給帝王,用知識換得一官半職,去換俸祿,這是很崇高的,非常正當,還有一種說法叫我早晨還在種地晚上就是朝廷的官員,因為我考取科舉了我中了進士??婆e考試在唐朝的時候非常盛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有一個人在城門上暗喜,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他們考中進士披紅戴綠走進門洞的時候,說 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 ,意思是你們都上了我的當都掉到我的坑里了。你既然賣給我,還有什么獨立的人格?哪里還站得???你的知識是要帝王來認可的,知識沒有獨立的價值,知識是敲門磚,當官之后就不讀書了,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玄奘非常重視知識的獨立性,看重知識的本身價值,他不認為知識是某種可以交換的手段和工具,知識不是錯誤,知識可以發(fā)揮現(xiàn)實效應,但不能用來簡單地買賣。不僅如此,玄奘是一代高僧,他在唐朝的僧人中地位很高,但他不僅沒有還俗當官,連佛教界的官都沒有當過,玄奘只擔任過大慈恩寺的方丈主持,大慈恩寺是一座剛剛修好的廟,根本不是像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嵩山少林寺是幾百年的名場,只不過在一個新修的廟里當了第一任方丈。這讓《西游記》的作者特別想不通,作者是個漢族的文人,他想不通,皇帝請他還俗他不當官,佛教界的官也不當。在《西游記》中玄奘是有個官的,作者給他安了一個官,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大唐佛教協(xié)會第一副主席、全國佛教協(xié)會負責人。玄奘堅持自己的看法,有時不理會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玄奘的不聽從不見得玄奘是對的,比如唐朝皇帝建議玄奘把帶回來的經(jīng)書先翻譯中國沒有譯本的佛經(jīng),可玄奘就是不干,玄奘堅持按照自己的計劃翻譯,玄奘經(jīng)常覺得以前的譯本不好又重譯,玄奘翻譯的1335卷是反復的,導致好多中國本土沒有翻譯的佛經(jīng),玄奘把梵經(jīng)背回來但沒有翻譯,皇帝的意見是對的但玄奘不聽。玄奘是非常倔強的,這反映了玄奘高尚的品格,是他身上特別的閃光點,在中國文人中是少見的。
第五,玄奘是個僧人,但絕對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顧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強的組織能力、教育能力,是很有實際能力的人。
玄奘是人類歷史上頂尖的翻譯大家,他的翻譯開創(chuàng)了中國翻譯史的新時代,玄奘的翻譯不是憑借一己之力,他非常出色地組織了一個翻譯團隊,完善一個翻譯機構(gòu),集體翻譯,不僅形成相當完備的制度和機構(gòu),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奘還總結(jié)出一整套的翻譯理論,今天我們還在用,比如非常著名的 五不翻 ,要把外語翻譯成中文有五種不能翻,第一是 秘密不翻 ,比如六字箴言,是 啊,蓮花里的珍寶啊 的意思,把佛法稱贊為珍寶,且是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里,希望我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爭取用蓮花供奉佛法;第二是 始無固不翻 ,中國沒有的東西不翻,比如可口可樂;第三是 生善敬不翻 ,聽到就產(chǎn)生由衷的敬意和善心的不翻,比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般若波羅密 的意思是渡過人生這條苦河憑借智慧渡到對岸。
玄奘是有一套理論的,而這套理論依然具有相當?shù)闹腔?。玄奘和我們所生活時代的關(guān)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題,這當然不是一場短短的演講可以解決的,更不是像上面這樣簡單明了概括幾點就可以交待的。我今天講的只是個人粗淺的想法, 玄奘精神 、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