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德軍的處境相對較好。但在幾個星期后,盟軍就發(fā)起了新的進攻。很明顯,德軍陣地的陷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巴爾干半島,德軍一敗涂地,先后被逐出希臘、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大西洋海戰(zhàn)也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雖然德國空軍還具備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盟軍的轟炸機編隊能夠隨心所欲地轟炸德國境內的任何地方。在大型戰(zhàn)斗機護航編隊的支援下,他們可以發(fā)起全天候的轟炸,使得德軍的空防設施形同虛設。盡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保持著盲目樂觀的心態(tài)。當戰(zhàn)火燒到第三帝國的心臟柏林時,他才最終承認,他的千年帝國美夢已經(jīng)破滅。但是,在這一時刻最終到來之前,雙方仍然進行了大量的戰(zhàn)斗。
西線戰(zhàn)事
在阿登反擊戰(zhàn)帶來的震驚逐漸消失后,美英盟軍開始制定穿越萊茵河、進入德國本土的計劃。萊茵河是德軍的一道防御天塹,同時還有“西墻”的保護。在開始進入德國之前,盟軍必須首先征服這條河流。1945年年初的惡劣天氣致使萊茵河附近的低地被水淹沒,根本無法通過,增加了盟軍進攻的困難。但是,對于盟軍來說,這種情況至少有一個好處: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進攻計劃進行修改和完善。
艾森豪威爾的穿越萊茵河的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真實”行動中,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將肅清通往萊茵河對面城鎮(zhèn)韋瑟爾的通道;與此同時,第30軍將從奈梅亨出發(fā),前往賴希斯瓦爾德。隨后,第二階段計劃―――“擲彈兵”行動開始。在這一階段中,威廉?H?辛普森上將的美國第9集團軍群將穿過門興格拉德巴赫,與蒙哥馬利的剩余部隊會合。在下一階段的行動開始前,他們將停下來進行休整,增強部隊的戰(zhàn)斗力。一旦休整完畢,第21集團軍群將強渡萊茵河,從北部側翼包抄魯爾區(qū),然后進入北德意志平原。平原地區(qū)特別適于坦克作戰(zhàn),如果上述行動能夠取得成功,蒙哥馬利將率部向柏林開進。
在蒙哥馬利北面的美軍戰(zhàn)區(qū),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將發(fā)起“伐木工”行動。按照行動計劃,美軍將首先肅清科隆至科布倫茨之間通往萊茵河的通道;隨后,巴頓的第3集團軍將前往美因茨和曼海姆,與從薩爾州出發(fā)參加“低調”行動的第6集團軍群會合。這些計劃順利完成后,盟軍將在萊茵河上建立橋頭堡。
艾森豪威爾的意圖是,這些橋頭堡將把德軍的注意力從蒙哥馬利的進攻方向上引開。但是,這種做法引起了布萊德雷和巴頓的不滿,他們認為美軍應當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覺得艾森豪威爾的計劃令人難以接受。事實上,蒙哥馬利自從1942年以來就一直保持著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令美軍指揮官們非常惱火。倘若沒有這種原因,巴頓和布萊德雷的不滿情緒也不會如此強烈。和正常人一樣,艾森豪威爾當然也不能忽視感情的力量。雖然計劃的第一部分沒有任何改變,但是艾森豪威爾決定,他將重新考慮在穿過萊茵河、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后,是否允許蒙哥馬利的部隊擔負主攻任務。
所有這些計劃都是針對突破“西墻”和穿越魯爾河前面的開闊地帶而制定的。對于盟軍來說,這塊空地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因為德軍隨時都可以通過炸壩放水將其淹沒。一旦德軍炸壩放水,盟軍將無法繼續(xù)前進,這樣一來,計劃中的4個行動將無法相互配合。
“真實”行動和“擲彈兵”行動
為了不致?lián)p害自己的名望,蒙哥馬利制定了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真實”行動和“擲彈兵”行動計劃,幾乎將行動中可能發(fā)生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列入了計劃。這種做法完全符合當時環(huán)境的需要,因為德軍的防御力量非常強大。為了抵抗英軍的進攻,德軍作了充分準備,部署兵力12000人。防御者位于高地,占據(jù)有利的地勢,而進攻者卻要冒著大部分地區(qū)可能被淹沒的危險,通過一些羊腸小道穿越賴希斯瓦爾德大森林。如果敵人防御得當,盟軍的進攻將非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