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源對夷人的態(tài)度,所以不用"美"字,而用"彌利堅"代替"大亞美理駕"。1843年,魏源編撰的五十卷本《海國圖志》正式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魏源在書中說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在這部書中,魏源將美洲稱為"墨利加州",但稱"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為"彌利堅"。魏源在書中寫道:"以海夷攻海夷之法如何?籌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請先陳其形勢:英夷所憚之仇國三:曰俄羅斯,曰佛蘭西,曰彌利堅。"然而,《海國圖志》問世后遭到政府非議(reproach)和學界冷落(ignore),卻在同樣遭到夷人欺凌(humiliated)的鄰邦日本大紅大紫,成為日本維新派(reformers)的啟蒙讀物(enlightenment book)。梁啟超先生在回顧明治維新的成功歷史時,曾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我認為,就在這本書的影響之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日本的翻譯就成為了"彌利堅合眾國",取代了"亞墨利加合眾國"。因為"彌"稍顯生僻,筆畫又多("彌"字的繁體為" "),所以"彌利堅"又演化為"米利堅"。1873年,日本學者岡(岡)千仭、河野通之翻譯出版的歷史書《米利堅志》 已經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稱為"米利堅"了,簡稱"米國"。
我引經據典說了這么半天,可能把原本簡單的一件事情說復雜了。其實日本人為什么把美國叫"米國"這個問題,蔣介石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經回答過。1934年7月蔣介石在對廬山軍官訓練團發(fā)表的題為"抵御外侮與復興民族"的演講中有一番高論,他認為"美國在中國叫 美利堅',而他日本則叫 米利堅',亦叫做 米國'。米原來是人們一種必需的食糧,他拿這個字來叫美國,意思就是決心要把美國吃下去!" 不知道是不是美國人相信了蔣委員長的說法,反正戰(zhàn)后日本與美國簽訂的所有條約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日語正式翻譯是"アメリカ合眾國",既不"美",也無"米"。
當然,蔣介石說日本吃"米國"還真有些預見性。不但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狠狠地咬了一口,而且戰(zhàn)后饑餓的日本人還吃上靠美國運來的救濟面粉。所以在日本,面粉也可以稱作是"メリケン粉(Merikan粉)"。"Merikan"就是 "米利堅","メリケン粉"就是指來自"米國"的面。所以,從糧食的角度看,日本把"米國"叫"面國"可能更合理些。
關鍵詞
"匪夷所思"與"Chinese boxes"
"匪夷所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言行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用英語說就是"outrageous ideas"。詞典的解釋是把"匪"同"非"字,"夷"指"平常"。這是標準的解釋,但是也有人認為"匪夷"指蠻夷,所以"匪夷所思"就是指對中國人來說不可理喻的想法。無獨有偶,在西方語言中,也往往用"中國"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 copy)"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在法國也是一樣,法國人碰到看不明白的事情就說:"C'est du Chinois (這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