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你可能會問:如果他們的個人背景無助于我們理解他們的選擇,那么什么可以?這就是我們本書要回答的問題。問題的答案好像應(yīng)該因人而異,但如果你是一名訓練有素的經(jīng)濟學家,就不會這樣考慮問題。如果說經(jīng)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研究什么東西,那就是選擇。
一名經(jīng)濟學家會告訴你,費利克斯和奧斯卡的效用函數(shù)(utility functions)各異,因此選擇也會不同。效用被用來測量人們對事物的偏好程度,例如奧迪車和雞肉三明治。我們不能確知費利克斯和奧斯卡喜歡什么,那是一個黑箱(black box)。然而我們可以認為,當費利克斯和奧斯卡面臨不同選擇時,他們都會試圖“使他們的效用最大化”,就是說,利用他們已有的資源得到他們最想要的東西。通過分析他們的選擇結(jié)果,我們就可以重現(xiàn)他們的偏好。無論如何,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理論認為,費利克斯和奧斯卡都是理性的,而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比我們更了解他們自己的偏好。
這種方法叫做“理性選擇理論”,一直是經(jīng)濟學家們的強大工具。它除了用于解釋個人和組織的購買習慣,還被用來分析其他類型的選擇行為,從嗜好(包括不良嗜好,如吸煙,以及良性嗜好,如音樂)到作弊。舉個例子,如史蒂芬?列維特在《魔鬼經(jīng)濟學》中所寫:芝加哥市的學校老師們修改學生試卷的答案,以提高他們標準化考試的分數(shù)。事實證明,這些老師的薪水與他們所教學生的成績掛鉤。由于對這些老師(通常是擔心學生成績不好的老師)缺乏監(jiān)管,他們作弊相對容易,所以有些人通過私自更改學生成績來給自己加薪。
然而,研究者的職責之一就是發(fā)現(xiàn)理論漏洞,而理性選擇理論就遭到了批評。有些研究者指出,我們所作的很多決定顯得并不理性。
想象一下,你現(xiàn)在想過一條馬路,而且要像經(jīng)濟學家那樣考慮問題。你真的想到馬路那邊去。在我們倆工作的杜克大學校園里,有一個“波利熱狗店”,那里的熱狗很不錯,而我們倆從辦公室去那里,都需要穿過一條馬路。
請放心,我們倆確實喜歡吃熱狗,否則我們就不會花錢花時間去買了。但是,過馬路有一點小小的麻煩--說不定會遭遇哪個開車橫沖直撞的瘋狂司機。在杜克大學,撞上你的或許會是一輛寶馬,但無論豪車還是破車,被撞的感覺都是一樣的。經(jīng)濟學家視之為博弈,一個結(jié)局是好的,一個結(jié)局是壞的。盡管得到一個美味熱狗的概率極高(波利出售的熱狗從未讓我們失望),而被汽車撞上的概率極低,但多少個熱狗帶來的快樂,也抵不了一條命啊。